秦汉时期主食的制作方式十分丰富,直到今天仍为中国人所喜爱

秦汉时期主食的制作方式十分丰富,主食品种主要有饭,饼,饵,粥,同时也出现了点心类食品。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主食制作方式,即将去糠后的粟米,麦粒,稻米加水后煮熟,在秦汉时期依然广泛行用。

饮食

在汉代人的观念中,“饭”和“食”紧密相联。上等的小米煮成来的梁饭,在汉代城市中较为常见,麦饭则是北方地区下层百姓的主食。食用饭时,多在饭上浇上菜羹,条件差的,也要加上盐,醡等调味品。

秦汉以来,食物加工方式的改进主要体现在由粒食到面食的过度。随着磨的广泛使用,磨制面粉越来越容易,面食的品种也随之增多。人们把麦粉用水揉制蒸熟的食品称作饼,用米粉和水揉制蒸熟的食品称为饵。

到东汉时,饼类食品的种类明显增多,有胡饼,汤饼,蒸饼等。依据文献记载,胡饼可能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样子是四周低,中间鼓,像个乌龟壳,上面沾满芝麻,类似于今天的烧饼。

胡饼

蒸制的面食叫蒸饼,用水煮的面食叫汤饼。至于汤饼,有的学者依据文献,认为就是面条或面片。此外,粥类食品也是当时常见的主要食品。粟,麦,稻,豆均可作粥,根据粥的浓度,材料不同,又有糜,粥,羹之称。

汤饼

相对主食而言,菜肴更能体现,中华饮食生活的风格。秦汉时期肉食的烹饪方法主要有炙,煮,煎熬,腊,脯等,炙,即烧烤,是汉代烹制肉食的主要方法之一。煮,把肉放在釜等容器中熬煮。

煎熬,干煎的方法类似于煮,不同的是前者熬到汁干,后者则要保留汤,腊,就是将动物肢解后进行晾干风干,使之便于保存,等食用时,将其煮食。脯,先把肉切成快,煨上姜,椒,盐,豉等调味料煮熟,然后晒干。

生食,在汉代又称为“脍”。脍法常用与食鱼,将其切成细丝,吃法类于今天的生鱼片。蔬菜的制作与肉类相似。可以说楚炒法外,中华传统烹饪方法在秦汉时期都已出现。需要提及的是豆腐的发明。

相传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但证据不是很充分而河南新密打虎亭汉墓出土的画像豆腐制作作坊图,则证明汉代已经能够生产豆腐这种大众食品营养丰富,风味独特,一直到今天仍为中国人所喜爱。

参考文献:《秦汉饮食风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