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美术类民俗工艺

年画

明代,滕县城里的瑞祥仁、瑞祥和、瑞福新三家杂货店,每年中秋节后都从临清、东昌府一带,请艺人刻板印制年画,腊月开始零售和批发。清末,滕县王楼村王朋,跟东昌府艺人学艺,学会木版年画的刻制、调色、印刷等技术,办起年画作坊,且世代相传。

建国后,王朋的后辈王立镇等仍从事木版年画的制作。主要有门神、灶马;有贴在大门上的“关公拿大刀、秦琼尉迟敬德持鞭锏”;贴在屋门上的“三星高照、五子登科”;贴在屋内的“刘海戏蟾、麒麟送子、寿星、童子、鹿鹤、灶王、天官、神台”等。木版年画用大红、粉红、桔红、翠绿、黄黑等色套版,毛边纸印刷。印版用梨木刻制。

印染

枣庄民间印染历史悠久,制版与印染基本自成体系。制版清末滕县的董瑞芝、徐明章小有名气。董瑞芝在滕县开办“董复兴”刻版店,徐明章也在县城设有专业刻版店。枣庄民间蓝印布图案有花、鸟、虫、鱼以及猫蹄、菊花、凤戏牡丹、喜鹊登梅、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五福献寿、百鸟朝凤、八仙八宝、鹤鹿同春、梅兰竹菊、石榴、寿桃、龙凤呈祥等。

蓝印花布采用艺人自种的蓼兰草等制成的土靛作染料,民间印制的印花布,多用做被面、褥面、包袱皮、门帘、服装等。从清代至20世纪60年代,枣庄各较大集镇都有3至5家蓝印花布染坊。现在,边远山区仍有采用民间传统工艺印染蓝印花布的。

剪纸

多用于逢年过节、婚嫁喜庆中装饰房间及生活用具,题材为鸟鱼、花草、双喜及各种吉祥图案。如逄年过节所贴的窗花,新房布置覆棚顶花、云角,嫁女陪嫁的盒底花,还有各种穿戴打扮衣物中的各式绣花样。剪纸具有图案简洁明快、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

张范剪纸 薛城区张范乡剪纸已有100余年的历史。生于1904年的老艺人张胡氏,年轻时心灵手巧,常剪纸花,到周边集镇去卖。后来一些卖花艺人都慕名去她家订货。另有张范乡小香城村老艺人宁文生,16岁时因生活困难去安徽蚌埠一家戏班,学化妆剪纸,后以剪纸为生。在这两位老艺人的影响带动下,张范乡周边村庄出现了不少剪纸能手。

1988年,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雪花集)一书,收录张范乡剪纸作品15幅。其中有《石榴园》、《喜鹊登梅)、《鲤鱼穿莲》、《凤喜图》、《麒麟送子》、《鸳鸯》、《牧童》等作品。刺绣

枣庄民间的传统刺绣工艺品有嫁衣(分凤冠云肩、响铃裙两种),绣鞋(春靴、嫁鞋),绣帽(狮头帽、凉帽)以及肩花、荷包香囊、手帕、枕套等。传统的刺绣还有轿衣绣品,如轿顶绣有4朵牡丹花,沿边绣上八仙和麒麟送子,轿顶四沿悬挂绿,轿门绣有龙凤呈祥、上下八仙、十二美女、狮子滚绣球、凤凰戏社丹,轿围下端绣有五色水浪。

刺绣中另有割花绣。早期多用在少女、儿童绣鞋的鞋面、护头上,如虎头、猫头、云头等。20世纪80年代翻花绣品曾用在鞋墊、椅垫、自行车鞍套上。枣庄边远山区至今仍流传割绣技艺。

刺绣中还有纳纱绣、劈刺绣。30年代台儿庄艺人赵王氏的劈刺绣“凤凰戏牡丹”与徐世伦的纳纱绣“祭塔”,在当地都有定的代表性。

农家妇女在棉麻丝等纤维织物面料上,用各色丝线,穿刺出各种图案。刺绣,过去民间称作“插花”,是大家闰秀的必修课。插花先要“替花样”,就是把人家画好的花样复制下来,作为绣花的底样。插花有“蹲插”、“套插”、“铺插”、“界插”、“直捆插”、“拉插”等多种表现手法,较为精彩的图样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刘海撒金钱”和各种花鸟鱼虫图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