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发动的秦末农民起义,为什么要打着楚国项燕的大旗?

(作者:赵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在中国是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其在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尤其十年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陈胜更是作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农民英雄代表,风靡大江南北。

作为年轻人来说,中学课本中《史记•陈涉世家》,是每一个学子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陈胜的四句名言,人人耳熟能详:“苟富贵,勿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深深地影响做每一个走向社会的学子,是每一个处于奋斗中人士心中的楷模,心中的英雄。

因为所有人对陈胜的生平事迹都是相当的了解,对陈胜短短半年时间从一个屯田戍边的苦力农民,成为一个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英雄人物,内心的羡慕嫉妒恨各种复杂情感夹杂其中,因此对农民英雄陈胜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评价与认知。

在所有对陈胜的认知中,到现在为止,对农民起义英雄陈胜生长生活的家乡,仍没有明确结论,使得陈胜在二千多年后,仍在四地“陈胜故里”奔波,无处安身。而其真正的出生地、生活劳动的家乡安徽省怀远县陈集镇君王村,更是对生活于此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一无所知。只有刘邦为祭祀隐王陈胜而建的园陵中,二千二百多年的古银杏树,在顽强地生存,静静地等待着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荣归故里。

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司马迁对陈胜起义的经过、原因、结局,进行了详细而细致的描述: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可以说司马迁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与经过,进行了充分的说明、记述,作为史学家已经做到尽善尽美了,对陈胜为何以扶苏、项燕为旗号起事也进行了充分的表述,充分体现了陈胜在领导反秦农民起义中的重要作用。

那么在司马迁描述的背后,还有什么内容是司马迁没有表述出来的吗?答案是有的,而且对破解陈胜故里和陈胜领导农民起义反抗暴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秦谜》一书推测扶苏之母是楚国人。陈胜和这九百人的队伍作为楚国故地人,如果现在的秦朝是由作为楚国表亲的扶苏做皇帝,加上扶苏的仁爱之心,定当不会让他们受此大苦,走入生死难料的征途。因此,在楚国地盘上打着扶苏的旗号起事反抗秦二世,将会得到楚国本地人的更多响应与支持,为农民起义的顺利举行增加号召力。

而更能激起这九百人奋不顾身、愤然起事的,却是对牺牲于陈胜故里的楚国抗秦英雄项燕的崇敬与敬仰。

《史记·楚世家》记载:“王负刍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二年秦使将军伐楚大破楚军亡十馀城。三年秦灭魏。四年秦将王翦破我军於蕲而杀将军项燕。”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

《资治通鉴》记载: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按《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项燕在蕲南战死为始皇二十三年,即公元前224年,距陈涉首事仅仅过去15年。而据笔者论证,陈胜故里正是在蕲南的安徽省怀远县陈集镇的君王村,也就是说项燕抗击秦军失败战死的地方,正处于陈胜的家乡。陈胜做为九百人的屯长,当是年富力强的四十岁左右,按此计算,十五年前陈胜在二十五岁左右。陈胜作为一个年轻人,经历、目睹了十五年前楚军抗击秦军的整个战斗过程,对项燕的事迹听之众多,对项燕为国捐躯的精神,深深敬佩与感动,激发了陈胜这个年轻的农民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而这九百人屯田戍边的农民队伍也基本来自陈胜的家乡,对项燕为国捐躯的故事,也是耳熟能详,充满崇敬之情。

这支九百人的队伍来自楚国大将军项燕为国捐躯的地方,项燕的牺牲,对血气方刚、年轻的、充满理想壮志的陈胜来说,不能不产生巨大影响,是年轻陈胜心目中的英雄。陈胜以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项燕为旗号,高举反秦的大旗,不仅是表达对心中英雄的崇敬,更是要像心中的英雄一样为国捐躯,“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

因此,那些质疑陈胜农民起义的动机,以新出土的秦竹简为依据,论证秦的法律还是很有人情味,没有那么残酷,陈胜领导农民起义是农民陈胜有预谋的个人计谋。能写出这种阴谋论文章的人,应该自己先去体验一下这些农民的经历:在七月份酷热的天气下,像九百人的队伍一样,自带自备干粮,在泥泞的道路上,无医无药听天由命,光膀赤脚,在淮北粘性极强、寸步难行的没有道路的路途上,食不果腹地走上一星期后,再回来坐在空调房里评论秦朝法律的仁慈、陈胜及九百人必死农民队伍的行为。不知这些教授是否还有兴趣计算生死难料的苦力们耽误3、5天是什么处罚?耽误10天是什么处罚?秦竹简现在能够留下来的,件件都是国宝,字字都价值无限。但对被暴秦奴役下的人民来说,件件都是要命的杀人利器,字字都可以让人民生不如死。那些坐在空调房里研究秦竹简的教授,何必要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和陈胜的这九百人走在生死边缘的队伍联系在一起,来证明你们的研究成果?来证明你们的理性,陈胜的个人预谋?能理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吗?

陈胜做为一个改变中国历史进程标志性的人物,值得所有人的尊重,其结束了中国长期形成的贵族统治惯例,为每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争取了权益,使后来的统治者不得不考虑下层人民的需求,不敢任意妄为地奴役人民。陈胜个人虽然身亡,起义失败,但其留下的反抗暴政的火种却迅速瓦解了不可一世的暴秦,这是六国的贵族阶级没能做到的事情;农民英雄陈胜从以身殉国的楚国英雄项燕那里继承的勇于担当、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作者:赵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