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844年10月15日,德国哲学家尼采出生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著名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

尼采号称自己是太阳,且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在中国人看来,这种性格很狂妄自大,甚至带有着病态式的自负。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颠覆了欧洲,打破了统治西方近千年的基督教魔咒,让人们进入到了自我创造的新领域。尼采的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的思想具有一种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它颠覆了西方的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后人类所必须面临的精神危机。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颤栗,而此颤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杰克·伦敦、福柯和德里达、弗洛伊德等等都是深受尼采思想影响的哲学家,而直接受他影响的文学家同样数不胜数:茨威格、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鲁迅。

1844年10月15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写过神学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师。儿时的尼采是个沉默的孩子,两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

1849年7月,尼采的父亲死于脑软化症。数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又夭折。当时尼采才5岁,亲人接连的死亡,使尼采过早地领略了人生的阴暗面,铸成了他忧郁内倾的性格。

父亲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迁居瑙姆堡,从此便生长在一个完全女性的家庭里。祖母关于其波兰贵族家族史的灌输对尼采贵族情结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而感到自豪。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父亲的身影早已刻入他的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的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号。

李奇尔哲学社团,莱比锡,1866

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他的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得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尼采曾经这样讲述形容他的童年:“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后来终生保持着清教徒的本色,犹如石雕一般纯朴,这对他日后的成长和学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岁时,进入普夫达中学,这个学校课程都是古典的,训练很严格,出了很多伟人,如诗人和剧作家诺瓦利斯,语言学家和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施莱格尔,以及康德的继承者、伟大的先验主义和道德哲学的代表费希特。可是尼采却难以接受这种新生活,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意接近陌生人。这时的他除了理智的发展并有着惊人的进步外,音乐和诗歌已经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尼采幼年曾受教于普鲁士当时最好的女钢琴家,当他的母亲为他聘请这位老师时,尼采就深感日后的生活离不开这样的精神支持了。

有两个人对尼采的一生关系重大:这就是瓦格纳和莎乐美。

1869年5月17日, 尼采拜谒了他一直仰慕的著名音乐家瓦格纳,当时后者已56岁,享有盛名,天才横溢,魅力四射,和李斯特的女儿、漂亮的柯茜玛住在湖边的华宅内。尼采被夫妇俩迷住了,系之念之,是他写信与拜见的唯一对象,并竭尽心智为他们的“案子”奔波。这种传奇般的友谊从未中断,人们常把他们的不和归因于哲学甚至政治上的分歧。真正原因却平淡得多,尼采总认为瓦格纳的音乐是用来阐释其哲学观点的,而瓦格纳虽然真的爱尼采,方式却很笨拙:有一天他为了称赞尼采,说他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在“妻子与爱犬之间”。

1871年,尼采将尚未出版的《悲剧的诞生》献给瓦格纳与他的夫人柯西玛,以对他们新婚的祝贺。瓦格纳在给尼采的回信中说:“亲爱的朋友,我从未读过一本比您写得更出色的书!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对柯西玛说,继她之后能打动我的人,就只有您了,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别人了。”英雄总是惺惺相惜,他们之间的来往,持续了数年。

1882年5月, 尼采在罗马遭遇了他第二次伟大的激情:他于4月25日在圣•皮埃尔大教堂认识了光采照人、教养有素的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26日就向她求婚。在约一年时间内,他们一起旅游,促膝长谈。莎乐美当时20岁,许多男人拜倒在她的裙下,有知名的里尔克、弗洛伊德。她无疑爱尼采,但并非爱情,只是欣赏他超俗的才华和心灵的高贵。但有时尼采又使她厌倦,他的严肃令她害怕。当他们的关系最终断绝时,尼采声称他“蔑视生活”。正如他的传记作家库尔特•保尔•杨斯在1984年出版的《尼采传》中所言:由于两人分手,尼采失去了摆脱可怕孤独的最后机会。

1889年,尼采的灾难降临了。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据说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他的家庭始终是他的温暖的避风港。1900年8月25日,尼采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