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岳飞背上尽忠报国四个字,会被传成精忠报国

大家都知道岳飞后背上刻了几个字为“精忠报国”,是她母亲所刻,是为了鞭策鼓励自己的儿子,英勇杀敌,报效国家。精忠报国也成为代表岳飞形象和精神的专属名词。

但是正史认为岳飞背上刺的四个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岳母刺字”这个故事始见于元人脱脱所编的《宋史》卷三百八十《何铸传》中。《宋史》卷380《何铸传》中何铸审问岳飞时,看到“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宋岳鄂王年谱》卷1引《唐门宗谱》,说“尽忠报国”四字是在靖康初姚氏所刺。

为什么会有精忠报国呢?这还得从赵构说起。宋高宗赵构为表彰岳飞的功绩,曾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并制成大旗送给他。(秋,入见,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御赐精忠旗不过是高宗施以恩宠,笼络人心。清朝小说《说岳全传》作者钱彩首先将“尽忠报国”改成了“精忠报国”,而且《说岳全传》这部作品广为流传,造成后世最先知道精忠报国。同时评书艺术家刘兰芳的《岳飞传》在当代广为流传,我们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这部评书最先知道岳飞,也就只知精忠报国,不知尽忠报国。

“精”和“尽”的区别在于“尽”的意思是竭力做到,拼尽全力。而“精”的意思却是专一,深入。其实尽忠和精忠都是岳飞的精神象征,在明代二者的含义是泾渭分明的,各有其专属意义。尽忠源于岳飞刺字,体现了岳飞志向意愿得展示,对理想抱负得追求,是岳飞自身对自我价值得肯定。精忠源于皇帝嘉奖,体现了社会对岳飞精神得评价,对其功业的认可,是外部世界对岳飞价值的肯定。尽忠与精忠,一内一外,并行不悖。但是在清初,这种自我评判和外界评判终于合流,这就是融二者于一体的精忠报国的出现。

同时,精忠取代尽忠,除了尽忠、精忠音节类似,容易混淆,另有隐蔽的深层历史文化内涵。精忠代表以帝王为代表的外界评判,尽忠代表岳飞对于自身行为的期许,精忠取代尽忠,说明以帝王言行为代表的官方评价/社会评价以强大的力量、绝对的权威压倒个人的自我评价,最终在历史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逐渐成为毋庸置疑的报国象征,成为崇高道德的标志,成为代表岳飞形象的符号。

所以后人逐渐只知精忠报国,而不知尽忠报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