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刘兵变”为何没杀了赵构?这里面有何玄机?

在南宋建立之初,曾经发生过一次几乎改变我国历史走向的兵变——苗刘兵变,但由于它被快速平定,同时为了掩盖这段难堪的记忆,史官们就将这次兵变淡化了,淡得几乎就跟没事儿一样。

但稍懂历史的人都会敏感地意识到:这件事儿没那么简单。

我们先来看看这次兵变的起因。

发动兵变的主要将领是苗傅。

苗傅是一员北方将领,在赵构还在相州做兵马大元帅的时候,苗傅就开始追随赵构。同时追随的还有王渊、汪伯彦、宗泽和张俊、杨沂中、田师中等,这些人都是后来南宋初期的重臣,当然,苗傅也是。

可是后来,赵构的南逃政策逐渐失去了民心,特别是北方人。苗傅的北方军及家眷在南逃过程中受了不少损失,更重要的是:他们眼见部队离北方越来越远,恢复家乡的愿望也越来越渺茫,心中的伤感可想而知。

再加上赵构的內侍(太监)康履作威作福,赵构又一味重用将领王渊,康履和王渊沟壑一气,为所欲为,使苗傅等北方人更加感到愤愤不平、忍无可忍。

其实历来关于北伐的问题,南方人和北方人都存在很大的分歧,这一次也不例外。但不知为何,赵构也算是北方人,他为何一点儿也不思念远在五国城的父母呢?亏他在后来秦桧提出“南自南、北自北”的时候,还说“朕也是北方人,该归哪一方呢?”这样的话。

所以,“苗刘兵变”的爆发,不是起于私怨,而是抗金政策,当然,私怨是导火索。此时,苗傅是赵构的御营军统制,直接负责赵构的安全。

苗傅还有一个同伙,叫刘正彦。

这个刘正彦来头可不小,他的父亲是北宋西军名将刘法,其名气不在种家将、折家将之下,当时还有“时论名将必以(刘)法为首”这样的说法。为什么后来刘法被历史掩埋了呢?就因为他的这个儿子刘正彦。

刘正彦也是扈从赵构南下的一员将领,时任御营军副统制。或许是赵构的南逃政策激起了众怒,刘正彦也加入到了苗傅的阵营。

兵变前期是成功了的,苗、刘二人杀死王渊,将赵构软禁,逼迫其退位,立赵构3岁的儿子赵旉为帝,并诏喻海内。

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苗傅就是奔着第二个赵匡胤去的。

问题是苗傅的资历不够,四周的军阀们都不同意,这其中就包括张浚、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于是他们以清君侧的名义勤王,苗、刘迫于压力,竟将赵构恢复帝位,想退去勤王之兵。

勤王军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们在韩世忠的带领下,一路杀向临安,将苗、刘击败,成功救出了赵构。苗、刘败逃,最后被剿灭。

看到这里我有些看不懂了,苗、刘对赵构怎么就这么好呢?赵构在这次事变中竟毫发未损!

想了很久,我猜测到:难道二人动了恻隐之心,给大宋留一点儿血脉?(如果赵构死,有两种结果:1、权臣当道,2、军阀割据)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号“賨人客”,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原创,拒绝抄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