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金庸最令人敬佩的,不是他的武侠小说

金庸先生94岁高龄仙逝,朋友圈一片哀悼,很多人写了很多感人的文章纪念他,读之令人肃然。

我也非常佩服先生,虽然有关他最令人称道的武侠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皇皇巨著,我几乎只是囫囵吞枣读过其中一两本,但对先生这个人,我却是从内心尊重的。

先生最令我钦佩之处,其实是他作为一代新闻人,所取得的成就。

1948年,《大公报》香港版复刊,急需翻译人员,金庸被报馆调派到香港分社,并因此移居香港。两年后,《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为副刊编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记者工作。其间,与另一位武侠小说大家梁羽生一个办公桌,两人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

在大公报工作近10年后,1959年,查良镛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共同创办《明报》,每日出版一张。创刊初期,沈宝新管营业,金庸负责编务,潘粤生作他们的助手。倪匡曾说:“《明报》不倒闭,全靠金庸的武侠小说。”当时金庸的武侠在《商报》上连载已拥有大量读者。许多人为了看金庸武侠,开始关注《明报》。慢慢金庸的武侠小说打稳了《明报》基础,加上沈宝新的经营手法,《明报》的广告业务稳步上升。

金庸希望把《明报》办成“全世界最好”的中文报纸。无论在编辑委员会,还是行政委员会,长期担任家长角色的查良镛都是最高的决策者。1994年1月1日,查良镛辞去名誉主席职位。金庸的报人生涯,也就此告别。

我佩服金庸的第二点,是他的言行,总是给人以启迪。

不读金庸武侠,但时时关注先生言行。近年读到他在一些场合发言,一些笔墨题字,很多处都觉得令人怦然心动,给人以启发。

金庸“闯荡江湖”数十年,才高八斗,又心肠侠义。宽大为怀,是他的人格精神和处世原则。几年前,作家王朔枪锋直指大侠,在报上把金庸贬得一无是处。可大侠始终温文尔雅,反而处处说王朔的好话。对公益事业,金庸出手更是大方。有一次,他将一张100万港币的支票捐赠给香港大学,校长接过支票开了句玩笑:“查先生(金庸,姓查,名良镛),您忙得漏写了个“零”吧。”他二话没说,立即又送去900万元。对于家乡浙江,金庸多年来各种各样的捐赠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包括设立两种奖学金,建造图书馆等。

金庸对佛学研究精深,以多做善事,帮助他人为幸福。

金庸非常喜欢围棋,拜过一些著名的围棋手为师,他的老师的段位加起来,可能是国际上最高的。聂卫平就曾做过他的老师。1993年3月金庸到北京访问,一位大领导在钓鱼台国宾馆宴请他,特地请了聂卫平作陪。当丁关根问起:“查先生的围棋在香港是不是最好?”聂卫平沉吟半晌 :“在香港知名人士中第一。”大侠是业余围棋六段。

我看过金庸先生在为国内一个著名围棋赛的题词:“胜固可喜,败亦欣然”。亦道亦儒亦佛,内含深沉的人生智慧。

有人说金庸聪明加精明,我觉得这不是贬义。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先生终不失报人和知识分子品格,赢得朝野清誉,也是当世难得。

对金庸敬佩的第三点,是他不断进取的人生境界。

仅举一例,金庸80多岁还远赴剑桥攻读博士学位,当今谁有此精神?据说金庸在浙江大学当人文学院院长时,就有人讥讽他学问不够,他也低头纳言,“别人指责,我不能反驳,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学问。”他少年时代因为国内战乱,学业屡屡中断,始终没拿到正经的文凭。晚年一路求学,在剑桥大学认真读了硕士,又读博士,86岁时终于获得剑桥博士学位!然后又来念北大的博士。

而今先生作古,只此三点,即令先生精神品格与其武侠小说一样辉映千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