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袁绍死前处理好一小问题 任曹操怎么牛都不可能那么快称霸北方

(说历史的女人——第465期)在董卓入京乱政之后,引起了天下诸侯的不满,继而甚至引发了各州郡的一把手纷纷自立,以表示对汉室的拥戴和对董卓的不满,甚至连董卓亲自任命的一些地方州郡长官也纷纷背叛董卓。不过在反对董卓的众多势力中,最先崛起的却是袁绍。袁绍和曹操这两大巨头在离开京师的方式上都一样,都是因对董卓不满不愿与董卓共事而逃离京师。

曹操逃到河南陈留举兵,主要图霸中原。而袁绍则是回到了河北渤海郡,在此地举兵起事。不过袁绍的发展速度比曹操要快,他很快就搞定了冀州牧韩馥,夺得了九州之首的冀州地区,一跃成为当时诸侯中实力非常强大的一支。在被推举为盟主讨伐董卓失败后,袁绍开始积极开拓自己的事业盘。在消灭公孙瓒后,袁绍占据了青州、幽州、并州、冀州四大州,当时天下有九州,袁绍就独占四州,民户百万,拥兵数十万,其实力直接成为最强大的一支。

如果单拼实力来看,袁绍是最有希望称霸三国的枭雄,这不是我们今天的人这样看,而是当时的许多人都这么认为,比如曹操麾下的许多臣属都曾经身在曹营心在袁,其原因无非是曹操的实力跟袁绍的实力不在一个层面,如果双方开战,曹操必然失败。所以,这些人都是为了曹操兵败后,自己能够有个退路。从个人安身立命的立场来看,他们也没有错,不过却从侧面再次验证了袁绍和曹操当时的实力对比。

在袁绍称霸河北的时候,曹操其实也没闲着,曹操也在中原一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消灭了吕布等力量,虽然实力不能和袁绍相比,但是也在三国名列前茅了。而曹操和袁绍之间难以避免有一仗,一方面是从力量发展的角度,双方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必然要进行一场对抗;另一方面是从地域角度,俗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而袁绍的实力已经强大到必须来争霸中原的地步了,所谓欲取天下,必然要拿下曹操占据的中原,另外袁绍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实力,也必须朝中原开刀了。于是到了建安四年到建安五年,双方从擦枪走火到发生官渡之战。双方的战事结果,我们都知道是曹操以少胜强打败了袁绍。

但是官渡之战的成败并不能决定曹操就能因此崛起,而袁绍就会因此灭亡。事情如果这样看,就太简单粗暴了。

根据正史的记载来看,在官渡之战中曹袁双方的出动兵力,曹操方面为2万左右,袁绍方面为10万到11万左右。不过战斗的结果是:袁绍方面伤亡10万之众,而曹操方面伤亡的数据显然要小得多,为8000-9000左右。(在此注明,这些数据来自一些战争军事史料,请一些看官朋友不要拿演义来喷。)

从这个结果来看,袁绍在此次战争中的伤亡确实非常严重,但是我们不要忽视了袁绍的后方根基。他拥有四州之地,而且这四州之地,尤其以冀州为首,幅员辽阔,人口富足,他的元气虽然受损,但是还是有很大的恢复空间和余地的。比如袁绍在官渡之战败回冀州侯,他也并没有闲着,而是率兵陆续平定了因官渡之战而引发的各地叛乱。另外曹操也没有趁胜火速攻打袁绍,其实主要原因也是袁绍虽败,但还是有实力的,曹操虽胜,却也不足以能够消灭袁绍。

袁绍方面的问题还是出在袁绍身上,如果我们说袁绍没有能力,这是不客观的,倘若没有能力,袁绍是不可能迅速称霸三国的,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谋臣良将去追随他。袁绍的问题仔细追究起来,更像是他的性格问题,那就是在家庭事务的处理上,袁绍有点妇人之仁,有点优柔寡断。建安7年的夏天,袁绍患病,并且在不久的6月28日就去世了。史载中,说袁绍平素仁政治民,在冀州声望颇高,袁绍去世的时候,冀州百姓都纷纷哭泣。从这个侧面,更加印证了袁绍在河北的实力是非常巩固的。

可是说一千道一万,所有的优势都毁在袁绍的最后时刻,他在去世前把最重要的问题却没有处理好,若袁绍死前处理好一小问题,任曹操怎么牛,都不可能那么快称霸北方。此问题就是继承人的问题,这历来都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古代在继承人的问题上都有一个公认的传统,那就是立长不立幼,可是袁绍倒好,他本该在临终前果断坚决地立长子袁谭为接班人,这样以来就会减少很多摩擦,尤其是兄弟之间的相残争斗。他偏偏在如此重要的事情上,又在死前如此重要的时刻,犹犹豫豫,最终也没有明确表态到底立谁为接班人。选择立长子袁谭,说起来也不算是一个多难的问题,一个小问题而已,可是袁绍竟然都没处理好。

袁绍临死前的犹豫不决,留下的是遗祸无穷。袁绍的臣属中有亲近袁尚的,比如重臣审配,他联合一帮人就造了一份袁绍的假遗书,说袁绍选择的继承人是三子袁尚。可是人人都知道这是假的,也正因此,作为长子的袁谭不能继承大位,心里恼怒,最终引发了战祸。从功劳来看,袁谭这个人还是很有能力的,他在袁绍时期,曾率兵先后攻破田楷、孔融等人,打下青州全境,因此被封为青州刺史。他如果作为袁绍的继承人的话,袁氏在河北方面的统治应该还是能够持续一段时间的,至少曹操想吞掉这块肥肉可没那么容易。

可是后来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令人遗憾,甚至令人可悲可笑,比如袁谭和袁尚两兄弟后来为了争夺大位,双方大开战火,结果袁谭被袁尚打败,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袁谭竟然派使臣向曾经的敌人曹操求援,结果曹操看这两小子打得已经两败俱伤了,于是带着精锐重兵来收割袁谭和袁尚。公元204年,袁谭在曹操的帮助下,打跑了袁尚,并把袁尚的部众收为己有。但到了第二年,即公元205年,袁谭就被曹操收割了,此事在《南皮县志》中也有详细记载:

“谭本败军,已是惊弓之鸟,士无斗志。曹操趁机发起猛攻,破南皮城,袁谭败逃,被曹操所杀。袁谭葬于李保民村东,其墓已洇。”

袁尚和袁熙两兄弟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逃到了乌桓。在袁绍时期,袁氏与乌桓交好,互通有无,属于友邦。不过乌桓也因此大祸临头了,因为曹操带着大军很快就杀过来了。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曹操带着大军来攻打乌桓,以张辽为帅发动的骑兵袭击,直接斩杀了乌桓的头领踏顿。袁尚和袁熙眼见如此情势,只好继续逃命,这回逃命逃的地方就有点不对了,他们逃到了辽东,辽东的老板是公孙康,这个人很聪明。最终,袁尚和袁熙被公孙康斩杀,两颗首级都被送到了曹操那里。至此,袁氏的残余彻底被消灭。

但是我们来看一下时间,从袁绍去世的公元202年,到袁熙袁绍被杀的公元207年,这前后时间长达5年之久。在这期间,即便在袁氏三兄弟出现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曹操还是用了不少计谋和借助了不少力量,才彻底除灭袁氏力量。由此可以做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假设,那就是袁绍在死前把继承人的问题妥善处理好,那么袁绍的势力照样很大,虽然曹操很牛,但是想短时间内吞并袁氏,应该没那么容易,至少想用5年,恐怕是不够的。袁绍的势力衰亡,只能怪袁绍自己。不过从古至今,概莫如是,在关键时刻,千万不可优柔寡断,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面对很多选择,若优柔寡断,其实后果跟袁绍的后果差不多,正应了那句俗话: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