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金庸的武侠世界你了解吗?

​金庸先生以94岁高龄去世。一个作家在社会中的影响,从他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的数量就可见端倪,因为影视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媒体。在中国,论作品被改编成的影视剧数量,金庸如果自称第二,恐怕没人敢说是第一。今天英子就给大家讲讲金老先生带给我们的武侠世界,一起看看!

《书剑恩仇录》

1955年,当时香港《新晚报》的小说连载已完,急需一篇“武侠”小说顶上,在派工友坐在家中等稿子的“压迫”下30岁的金庸首创长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小说于1955年连载于香港《新晚报》,1980年出版单行本。

这部小说以清乾隆年间汉人反满斗争为背景,围绕乾隆皇帝与陈家洛二人间奇特的矛盾纠葛而展开,他俩即是有手足之情的兄弟,又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一个是满族皇帝,一个是反清组织红花会的总会主之间发生的故事。小说将历史与传奇融为一体、虚实相间,史笔与诗情相结合,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金庸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写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人物,虽然比金庸后期的作品尚有不足,但与以前的武侠小说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碧血剑》

1955年末,《新晚报》还在连载《书剑恩仇录》,《香港商报》副刊李沙威就力邀金庸为他们的“说月”版也写一部武侠小说,恳切的态度使他难以推辞,就答应下来了。1956年,金庸用整整一年的时间发表长篇武侠小说《碧血剑》,于《香港商报》连载。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明末被冤杀的大将袁崇焕之子袁承志及其师门华山派义助闯王,夺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袁承志的家仇、师仇构成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他的复仇之路与天下江山的争夺交织在一起的故事。在这次作品中,金庸寻求着突破,他吸取外国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第一次在武侠小说中运用倒叙形式来展示波澜起伏的故事,书中主要人物“金蛇郎君”夏雪宜自始至终没有出场,他的身世、性格特点、故事,全都通过温仪与何红药两个女人动情的回叙和追忆展现出来。而这种倒叙、插叙的写作手法,也正是新派武侠小说与旧派武侠小说的一个重要区别,它的运用,为以后武侠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开了一个先例。

《射雕英雄传》

1957-1959年,金庸在长城电影公司做编剧和导演时,创作“射雕三部曲”的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射点英雄传》,作品最初连载于《香港商报》。

这部小说以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这段历史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两大强敌的斗争,充满爱国的民族主义情愫。这部小说历史背景突出,场景纷繁,气势宏伟,具有鲜明的“英雄史诗”风格;在人物创造与情节安排上,它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一味传奇,将人物作为情节附庸的模式,坚持以创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坚持人物统帅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发展需要及其内在可能性、必然性来设置情节,从而使这部小说达到了事虽奇人却真的妙境。

《雪山飞狐》

1959年,金庸写武侠小说已经驾轻就熟,越来越大的名气、越来越多的稿子需求已让他欲罢不能。他在供职长城电影公司其间,他的《碧血剑》甫一完稿,《雪山飞狐》便从金庸的脑海中形成了,这部小说是金庸12部长篇武侠小说中最短的一部,于是,便边写边在《新晚报》连载起来。

这部小说以苗人凤和胡一刀夫妇为主角,通过宝树、苗人凤之女苗若兰、平阿四及陶百岁之口讲述了数年前与此相关的武林风波。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江湖恩怨、藏宝寻宝、美女爱英雄的故事。这部小说有两个重大的线索,属双线结构,真正的人物也在前台表演甚少。金庸承认,不论是故事的框架还是结尾,还是人物的塑造,《雪山飞狐》受到了大仲马《基督山伯爵》的影响,因为在外国作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便是大仲马。

《神雕侠侣》

1959-1961年,金庸在创作《神雕侠侣》的时候准备创办《明报》,既然要创办《明报》,自然就要有一部足以与《射雕英雄传》相比美的力作来吸引读者。而吸引读者的最佳捷径,当然是写作《射雕英雄传》的“后传”或“续书”,金庸便创作“射雕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长篇武侠小说《神雕侠侣》,这部小说写了两年多,连载于金庸一手创办的香港《明报》,刊载历时近三年。

这部小说讲述了“叛国贼”杨康之遗孤杨过与其师小龙女之间的爱情故事。金庸在这部作品中将武功与性格结合起来写。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性格鲜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在武功中写个性,成功地塑造了多种鲜活的人物形象。这部小说是金庸性情世界的一部代表制作。

《飞狐外传》

1960-1961年,金庸创作长篇武侠小说《飞狐外传》,对比以往小说,《飞狐外传》是每八千字成一个段落,所以写作的方式略有不同。他每十天写一段,一个通宵写完,一般是半夜十二点钟开始,到第二天早晨七八点钟工作结束。小说连载于《武侠与历史》杂志。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胡斐除暴安良为故事的中心,讲述了胡斐为追杀凤天南在路上所发生的一切,特别是与程灵素、袁紫衣所发生的爱情。可以看做是《雪山飞狐》的前传,然而这两部小说,互相有联系,却并不是全然的统一。这部小说在金庸作品中有比较重要地位,艺术成就较高,其中塑造的冰雪聪明侠骨柔情的女子程灵素,深受读者偏爱,金庸本人坦言这是他最喜欢的人物,此书与《书剑恩仇录》亦有联系。

《白马啸西风》

1961年, 是《明报》困难的一年,金庸不断发动武侠小说攻势,同时连载两部武侠小说,与《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同时,短篇武侠小说《鸳鸯刀》、《白马啸西风》相继登场。金庸创作中篇武侠小说《白马啸西风》,连载于香港《明报》,该书原是金庸1960年为电影公司创作的一个剧本。

这部小说力写“情”,以金银小剑三娘子上官虹和白马李三先后遇害拉开序幕,通过“吕梁三杰”追寻高昌迷宫的地图,展开了李文秀与苏普、马家骏、瓦耳拉齐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同时穿插了苏鲁克与盗贼汉人、瓦耳拉齐与车尔库之间的纠葛。这部小说错落有致地缀合着两种生命叙事—江湖叙事与牧歌叙事,用一种平易近人、平铺直叙的方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纠葛并不复杂,全篇弥漫着一种淳朴的古风。小说中的又一特色是全文中的对白,洋溢着一种哈萨克人说话的质朴和真诚,连同描述的文字也流露出这样的风格。

《倚天屠龙记》

1961年,《神雕侠侣》在《明报》初战告捷后,金庸马不停蹄地着手创作的就是"射雕三部曲"系列第三部长篇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历时两年多才完成。当时,"神雕"还在收尾,两部小说登在同一版面。连载于香港《明报》。

这部小说以安徽农民朱元璋揭竿而起建立明朝天下为背景,以张无忌的成长为线索,叙写江湖上的各帮各派、各种人物的恩怨情仇,它把中国历史上元朝的兴衰和江湖道义、恩仇平行交叉起来。是一部想象力丰富的武侠力作,金庸将小说中的侠义与情爱往往巧妙结合,表现刚性的侠肝义胆和缠绵的爱情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鸳鸯刀》

1961年,是《明报》经济相当困难的一年,有时候金庸在同一个版面七连载两部武侠小说,除了《倚天屠龙记》,他的另外两部中短篇武侠小说《自马啸西风》、《鸳鸯刀》也相继登场。 其时金庸之名如日中天,他的小说创作也处于第一个高峰期,正在进行各种不同的风格试验。《雪山飞狐》是一种,《鸳鸯刀》又是一种,篇幅和写法都不相同。《鸳鸯刀》原是一部电影小说,但没有被拍成电影。 连载于香港《明报》。

这部小说叙述了江湖上盛传的鸳鸯宝刀的秘密以及围绕它发生的故事。小说从其叙事语言、人物列其叙事情节,像是一幅幽默谐趣图。书中所写的“鸳鸯刀”是一对坚硬、锋利,据传藏有“无敌于天下”的秘密的宝刀。金庸以其为中心,展开众人寻刀、夺刀的纷争、纠葛。这部小说是金庸小说中别具面目的艺术作品,它以趣动人。

《连城诀》

1963年,从金庸埋藏心底的一个儿时故事发展出来的长篇武侠小说《连城诀》,书名本做《素心剑》,最初于1963年刊载于《明报》和新加坡《南洋商报》合办送的《东南亚周刊》。

这部小说讲述农家子弟狄云因为生性质朴,屡被冤枉欺骗,在历经磨难之后,终于看穿人世险恶,回归自然的故事。《连城诀》的主题意图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极其相似,它不遗余力地揭露人性丑恶和物欲异化,是对世俗物欲和贪婪否定同时也是对人性和文化中正能量的一面的反向肯定。小说虽以揭露人性丑恶为主,但中问也不乏人间正义的描写,如狄云虽历经磨难小改善良本性,丁典对梅念笙的救助,都表现了作者对正义力量的赞扬。

《天龙八部》

1963年,金庸创作长篇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历时4年完成(部分内容曾由倪匡代笔撰写)。书名《天龙八部》出于佛经,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

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其故事之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之众多、历史背景之广泛、武侠战役之庞大、想象力之丰富当属“金书”之最。从某种意义上说,《天龙八部》作为一部人生的悲剧寓言,它反映了现代人对命运的思考和面对命运的不可知的困惑。全书主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风格宏伟悲壮,是一部写尽人性、悲剧色彩浓厚的史诗巨著。

《侠客行》

1965年,金庸创作长篇武侠小说《侠客行》,书名是由诗人李白的同名古言诗而来。连载于《东南亚周刊》。

这部小说的这部小说主要叙述一个懵懂少年石破天的江湖经历。这部小说创作改变了过去的习惯叙事模式:历史背景——江湖传奇——人生故事,而是以江湖传奇——人生故事——人性寓言为新的结构模式。这样,不仅在意义的层面上达到哲学的深度,而且在技艺的层面上又保证艺术的完整。

《笑傲江湖》

从1967年开始。当时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正在高潮。1969年,金庸创作长篇武侠小说《笑傲江湖》,"笑傲江湖"语出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中渔夫的"西江月"词中一句"得来烹煮味偏浓,笑傲江湖打哄" 小说于1967年开始创作并连载于《明报》,1969年完成,属于金庸后期作品。

这部小说讲述了通过叙述华山派大弟子令狐冲的经历,反映了武林各派争霸夺权的历程。小说中的叙事状物,已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这部小说是金庸小说中运用象征寓意最纯熟的一部作品,金庸不想影射,但有寓意,他运用丰富表达手段,展示多层次意蕴,扩充小说容量。

《鹿鼎记》

1969-1972年,金庸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鹿鼎记》,这是金庸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仍然连载在金庸主办的《明报》上。这本书名字中有"鹿"和"鼎"二字,"鹿"是"逐鹿中原"的"鹿","鼎"是"问鼎"的"鼎",因此,从名字上看,《鹿鼎记》就和政治、和权力斗争是紧密相连的。因此,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金庸在这部小说中,仍然深深关心着政治。

这部小说背景设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讲的是一个从小在扬州妓院长大的韦小宝,以不会任何武功之姿态闯江湖各大帮会、周旋于皇帝朝臣之间并奉旨远征云南、俄罗斯之故事。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是集大成的,非常现实,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即使在康乾盛世仍然是一片昏暗。他用《 鹿鼎记》写出了一个太平盛世,太平盛世仍然是一片昏暗,官场腐败,一样的到处杀人,到处充满了不公正、不公平。讽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鹿鼎记》可以视为金庸创作的最高峰、最顶点。

《越女剑》

1970年,金庸在创作短篇武侠小说《越女剑》时,金庸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鹿鼎记》已开始在报纸上连载了。金庸原打算替这部给近现代武侠小说家带来许多知识和灵感的版画集每一幅图"插"上一篇短篇小说,以反"为文插图"之道而行之,后因种种原因,只写了第一篇《越女剑》就没有再写下去,因而《越女剑》也就成了这一个系列的唯一的一篇作品。小说发表于《明报晚报》。

这部小说写越女阿青剑术精妙,被范蠡引荐到宫中教授士兵,终于帮助越王勾践雪耻复仇。阿青暗暗爱上了范蠡,而范蠡早与西施有白头之约。阿青见到西施的美貌后,不忍伤害,飘然离去。小说借助历史上的传说和事实,不但抒发了历史情怀,还表现出人性的悲歌,把家国之仇与个人的爱结合在一起,使小说增加了厚重感和无限的余味。

好了,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英子本意是写点东西怀念下这位带给我们几代人回忆的老先生,但还是写不出那种肆意之感。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我们一起说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