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粉丝”众多,有一个人你绝对意想不到

鲁迅先生在国内的评价如今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

喜欢的有之:认为先生的作品和言论对当年乃至现代的中国社会仍然能起到一针见血的警示作用;

不喜欢的也有之:认为先生无非是民国时期的键盘侠,老愤青,写了一堆惊世的文章出来,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无非就是过过嘴瘾罢了。

鲁迅之所以是鲁迅,关键就在于他对传统文化前无古人的独到认识和深刻的批判。单纯就文学方面讲,正是鲁迅的出现才标志着现代文学的诞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学者张永泉有一段话:

在中国历史上,鲁迅这个名字可谓一个标志,它标志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现代思想观念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消亡,现代知识分子的面世,一句话,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转折——由腐朽转向新生,有传统转向现代。

国内众多优秀的作家也都是鲁迅先生的“粉丝”,《活着》作者余华就是其中一位。

余华先生,在一次演讲中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做了深刻的解读,也表达了自己从一开始的误解到最后的认可的过程,这也是鲁迅先生被世人所误解的过程。

当一个人与一个时代捆绑在一起,很多说法变的都不再客观。

当一个作家成为了一个词汇以后,其实是对这个作家的伤害。

作家王朔有篇文章《我看鲁迅》,文中写到:

“鲁迅甚至应该成为一个标尺,什么时候能随便批评他了,或者大家都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中国有太多的神话,像我这样的红尘中人,若想精神自由,首先要忘掉还有一个精神自由之神。”

可见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的作家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还有一位在国内非常知名的作家对鲁迅先生也有独到的见解,那就是《挪威的森林》作者,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万年陪跑者——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短篇小说集《遇到百分百女孩中》有一篇叫《完蛋的王国》,其中的男主人公Q氏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位Q先生都深谙精神胜利法,都有社会的失落感,都精神麻木自我缺失,都叫Q。

记者问及他笔下Q氏是否受到鲁迅的阿Q的影响,他说那是“偶然一致”。但他显然对鲁迅怀有敬意:

“也许鲁迅是最容易理解的。因为鲁迅有许多层面,既有面向现代的,又有面向国内和国外的,和俄国文学相似。”

两位作家相隔百年依然能达到一致也是一种精神的相通。

鲁迅先生的文字是在刺痛中国,让国人警醒;村上春树的作品则表达了对日本经济发展背后巨大的失落感。

如今社会上依然有很多弊病,虽然一百多年过去了,国家在经济上也一次次的腾飞,俨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是和邻国的日本相比,在制度方面,人民素质层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要靠罚款和扣分,在道路上车辆才能做到礼让行人。

我们的垃圾分类喊了这么多年,依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

救护车响着刺耳的警笛,车上是岌岌可危的病人,但还是被堵在滚滚车流中。

就因为坐过了一站,和司机发生争执,最后15条鲜活的生命葬身江底.....

“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刺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刺刺,——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阿Q正传》

我们是该醒醒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