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清故宫经常发生火灾

故宫如今作为一代国家历史记忆的象征,使我们民族的骄傲。大家也都知道,故宫在明清两代是最高统治者居住的地方,但是据统计啊,在明清两代二十四朝中,被记载的火灾就有八十多起,损失巨大。

有学者研究说,故宫在明清时期失火的平均次数会比平常老百姓家的 次数要多。又因为故宫不仅是皇帝的后宫,也是王朝的政治中枢,记载的也比较全面细致。平均每七年就有一次火灾。

那么大家就有疑问了,故宫为什么总是失火?到底的天灾还是人祸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的建筑是非常厉害的,同样,建筑师们也都是聪明的集大成者。故宫的建造是没有一个钉子的,全都是木质结构。木质的房梁结构本就无法避免失火。古代中国气候湿润,原始森林十分茂密,相应的,木材资源就十分丰富。相对于其他的石质构建方式,木材更容易就地取材,显然就更加方便了。并且,在住房之前,这些木材都是需要经过烘干处理的,在接触到火之后,就更容易发生火灾了。

除了木质的宫殿构建材料之外,宫殿的构建结构也非常容易引起大火的发生。中国宫殿的建筑主要由台基、柱梁和屋顶构成。柱梁就成为了承担重量的重要部分。墙壁只是一个隔离的作用。故宫一旦失火,它是非常缺少墙壁的,会增加火势蔓延。第二,一旦火势蔓延到柱梁,柱梁烧毁,整座宫殿便会应声而倒。

据统计,雷电是引发故宫失火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故宫建成后的第二年,三大殿之一的太和殿就收到了雷电的击打,引发火灾,火势巨大。于是蔓延到最后的中和殿。皇帝不得不另起炉灶,在原地规划,花了三年时间重建宫殿。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古代人对雷电的认识还只是在停留在火和光上边。每每失火,皇帝总是反思自己的过错,希望上天饶恕自己。没有比较科学的避雷方法,故宫又相对于平民百姓的房屋偏高大,就更容易遭到雷击。

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人为因素。人为纵火。紫禁城人数众多,点蜡,吹灯,烹饪,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火灾。在清朝,宫内的后勤管理人员监守自盗的行为屡见不鲜,从上到下,凡是有机会去偷,就更加的不择手段。为了避免被发现后的死罪,太监们往往铤而走险,一把火毁尸灭迹。这也是故宫会失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