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正公勤 爱贤礼士——明代儋州名宦罗杰

罗杰,江西南昌人,明朝成化年间任儋州知州,他在任上,廉正公勤,鼎新公廨,广设驿铺,重修孔庙,增立社学,建造桥梁,疏通水利,爱才若渴,礼贤下士,受到民众爱戴,他离开儋州时,百姓依依不舍,号泣随之。因政绩显著,惠泽于民,儋州士民将他入祀名宦祠。

罗杰与张钥合力重修的东坡祠,如今面貌一新。

明代儋州州城全图。

鼎新公廨 广设驿铺

明成化九年(1473年)罗杰莅任儋州知州。其时,儋州的公署简陋,且有不少建筑已经崩坏,影响了政令的施行。罗杰目睹此情形,决定在不增加百姓经济负担的前提下,节省其他开支,重点整修改造公署。

此项大工程自明成化九年(1473年)12月开始,至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11月完工,耗时两年余,共计重修河泊所、镇南巡检司、安海巡检司、布政分司,迁建海南道,还新建了州正堂、仪门、谯楼、后堂、吏舍、土地祠、知州衙、州同衙、州判衙、阴阳学、养济院、预备仓,整个州署焕然一新。公署是施政的重要场所,罗杰鼎新公署,不仅为政事的开展提供了必要场所,同时也是完善儋州官府职能的举措。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恤孤济贫的养济院和贮劝借赈济之粟的预备仓的创建。养济院乃官办慈善救济机构,救助对象是那些不能自养的鳏寡孤独之人和病人。明代养济院之设,一般来说县以上地方政府都有一个,设在治所。预备仓是地方上备粮救荒的粮仓,仓谷来源主要有官钞收籴、富民捐纳、犯罪罚赎、官田租米四种,明朝要求每个州县必须设置预备仓,其目的是,一旦发生灾荒,可以就近赈济,使灾民不至辗转流徙。养济院、预备仓虽早在明洪武年间已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但在儋州,这两个机构是罗杰任知州后才设立的。养济院和预备仓的开设,对儋州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福音。

古代的道路体系里,驿道系统是重中之重。罗杰十分重视驿铺的建设,他在兴建公署期间,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修了州门铺、十里铺、松林铺、榕桥铺、司徒铺、归姜铺、那骞铺、顿骄铺、何村铺、那落铺、田头铺、沙沟铺、煎茶铺、永村铺、大村铺、抱驿铺、新港铺、大员铺、小员铺,共十九所。每铺正厅三间,东西廊房各三间,邮亭一个,正门一个,均分布在儋州各个要道。这些驿铺直到清代还在沿用,长期保障了警报等信息在儋州快速通畅地传递。

重修孔庙 增立社学

罗杰下车伊始,也对作为一州首善之地的孔庙(即州学)进行重修,不但修建了殿宇、神厨、馔堂,而且增设号房十五间、铜爵三十二件,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振兴了儋州士子的读书风气。

孔庙而外,罗杰还新建了十所属于初等教育的社学。明朝学校教育实行社学、府州县学、国子监三级系统的学制。明洪武八年(1375年)朝廷开始兴办社学,到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更是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十五岁以下幼童送入社学读书,学习冠、婚、丧、祭之礼等内容。社学的真实意义即“里学”,里是宋元以来人口管理的基层组织。罗杰之前,儋州的社学已有环厢、归姜、长坡、田头、大村、大员等六所,这远远不能满足儋州初等教育的需求。罗杰来到儋州后,深入调研,“谋之父老,均其地里,择其便宜”,增立了松林社学、木棠社学、长安社学、永泉社学、颜塘社学、石门社学、大英社学、何村社学、大水社学、落基社学十所。

松林社学位于州东北二十里零春都松林山右。木棠社学在州西北二十里天堂都木棠市后。长安社学位于州北三十里磨黎都那细山之东。永泉社学在州西北二十五里那细都那细山之东。颜塘社学设于州西三十里曾刘都颜塘之东。石门社学在州西四十里高麻都。大英社学位于州西四十里兰馨场。何村社学在州南二十里新兴都。大水社学位于州东十里李许都大江之东。落基社学设在州东四十里抱驿都子墟。从分布位置上看,新设的社学很好地填补了此前儋州社学未涉及的范围,社学在此时基本涵盖整个儋州地区。

随着社学的普及,儋州入学读书的人大增,而大英社学的设立,使得灶、疍户子弟也和汉、黎百姓一样拥有学校接受教育,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罗杰修建孔庙的遗址,位于中和镇南郊。

建造桥梁 疏通水利

罗杰在儋州还做了两件惠民大好事,其一是修筑迎恩石桥方便百姓出行,其二是疏通小江陂保证民众的田地收成。

迎恩石桥位于儋州城外的大江(即北门江)上,桥的所在原来是人们往来频繁的一个通津,名昌江渡。昌江渡过去以简陋的筏子济人,明景泰七年(1456年)儋州知州林庆换成小舟渡人。后来舟毁坏,却没有再置新舟,冬春旱季江水稍浅时,渡河的人要提起衣裳趟水,到了夏秋雨季,江水变深,过河则经常需要游水,溺亡事故时有发生。

为了解决百姓出行困难的问题,罗杰计划在昌江渡修桥。一开始,罗杰考虑到省费用以减轻百姓负担,打算造木桥。这时,有人向他提出,木桥在海南炎热天气的影响下,容易腐朽,而且木桥本身不牢固,每年六七月雨季,极可能会被大水冲垮,并建议罗杰造石桥。石桥造价高,罗杰不忍劳民伤财,就把修桥之事暂时放下。不久,“巡抚新至,纠属奸懒,令凡百修饬”,罗杰遂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10月4日开工筑石桥。修桥时,罗杰合理利用民力,百姓不用出钱,因而都乐意出力。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3月9日,石桥筑成,颇具规模,其高一丈,宽一丈,有十二个大桥墩,梁长二十丈五尺。桥头离迎恩馆不远,罗杰遂以“迎恩”为桥命名,众人赞同。这个迎恩馆,前身是宋昌化军知军孙尚建的得月楼,久废,明洪武初官府在得月楼址建接官亭,为迎接官吏之所,后废,罗杰重修,改名迎恩馆。迎恩桥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得到时任儋州知州萧弘鲁重修,然到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儋州知州陈节为了砌掇魁桥,拆迎恩桥的石头做材料,造成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迎恩桥毁废。

罗杰亦在新昌渡修石桥。新昌渡在州城南十里的大英都,每当潮涨,人们都无法通过。只可惜,就在罗杰命工匠于新昌渡开始造桥时,他丁母忧归里守制,工程不了了之,已经运来的大石长眠工地。

罗杰在任上,还对小江进行疏浚。小江是大江(即北门江)水自零椎分出的支流,其绕过东坡载酒堂,至城东门外又汇入大江,灌田百余顷。小江年久淤塞,明成化九年(1473年),罗杰责令业户疏通小江,百姓大获其利。

爱才若渴 礼贤下士

罗杰在儋州知州任上爱贤礼士。当时儋州千户是砀山人张钥,其平素抚惜军民,喜爱吟诗作赋,还组织了东皋诗社。罗杰雅重张钥,两人相当友善。明成化九年(1473年)罗杰与张钥合力修成儋州海南道公署,同年,他们还一起重修了东坡祠。张钥后来以征落窑军功升南海卫指挥佥事。

除了武将张钥,罗杰还与儋州当地的儒士梁成、陈策、陈瓒、王勉、王惠等人交好。

梁成,字克功,天堂村人,为人忠实厚道,博学多识,工诗能文,生活简朴。罗杰对梁成非常敬重,他和张钥在梁成的家乡建了一所“天堂书屋”,作为梁成授徒场所。书屋建成,罗杰题诗:“岿然作书屋,人望在天堂。蝌蚪石渠富,吾伊午夜长。天涯梁子宅,海外郑公乡。表率归儋耳,能令百社芳”。

陈策,字万言,好学能文,有见解精辟的《平黎策》传世,曾隐居挂章,名所居曰挂章书屋。罗杰在儋州时,器重陈策的才能,聘他为社学教师。

陈瓒,字本洁,平生广泛涉猎书史,有孝行,谨礼节,被提学赵保选为社学老师。陈瓒在薛官都建松台书屋教授弟子,罗杰礼敬他,有一次罗杰做客松台书屋,留下一首诗:“登林松下馆,一上一层高。春入诗怀壮,秋催目送劳。奕心成乐事,佳致有余骚。我得江山趣,江山得我曹”。

王勉,字朝勉,举止儒雅,言辞谨重,擅长写诗。罗杰请他到社学当教师,还为他居住的地方取名“龙溪耕读轩”。

罗杰在儋州礼贤下士的事迹,于历代儋州的几部方志中都有记载,传为永久佳话。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因母亲逝世,罗杰需返回家乡南昌,儋州百姓闻讯,不约而同纷纷前来送行。路上,百姓依依不舍,哭泣着跟随罗杰走了很远,场面令人动容。后来,儋州士民为了纪念罗杰,将他的牌位入祀于孔庙明伦堂右边的名宦祠。(作者陈有济 编辑梁娥 吴宗绩)

罗杰与张钥共建的“天堂书屋”,位于中和镇天堂村。 记者 何文新 摄

除署名外,图片由陈有济提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