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仗还没有打完 为何就急着裁撤手下的湘军?

清朝的军事力量编制,向来主要是依靠满蒙汉八旗主力,以及明末清初时将投降的明军收编的绿营兵。咸丰年间依靠地方团练兵团对抗太平天国,是清代开国以来绝无仅有的事情,同时也侧面反映了清朝正在走向没落的事实。

湘军之创立,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靠胡林翼、曾国藩几个元老白手起家拉起来的队伍,百战成军,成长为了清廷抵抗太平军的主要力量。

在平定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急流勇退,对湘军进行了大规模的裁撤。实际上,早在攻陷太平天国的京城金陵之前,曾国藩就开始了湘军的裁军计划,并且和朝廷是通过声气的。所以攻陷金陵后,曾国藩上疏要求裁撤湘军,立刻就得到了清廷的许可:

“曾国藩奏,……今江甯已克,大功粗成,该大臣酌量可以裁撤二万馀人。且体察各员弁久在行闲,厌苦兵事,不至另生枝节,自属实情。著即筹发欠饷,酌量遣撤。”

曾国藩要求裁撤湘军的奏折,上得特别急。从其奏折上的用语可以看出,攻下金陵,只是“大功粗成”,而非大功告成。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金陵虽然陷落,但还有很多四散各地的太平军游勇,随时有可能反扑造成威胁。

而且,清廷面对的威胁,还不止太平军一支。除了南方的太平天国,北方有捻军,西北有回乱,朝廷用兵之际,却对自己的主力军队进行大规模的裁撤。后来曾国藩受命北上平捻时,甚至没有湘军可用,而是指挥的李鸿章麾下的淮勇。

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还有人提出了其他的质疑。比如有人会问,太平天国覆灭后,湘军成为了当时最强大的地方武装力量,曾国藩为何不趁此机会北伐,恢复汉人河山,而是自愿撤军,敢当清廷的走狗?

实际上,大家能想出来的这些质疑,曾国藩自己也已经想到了。然而,在这个看上去最不应该裁军的时间,恰恰是最应该裁军的时候。曾国藩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完全是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的结果。

首先看清廷的态度。虽然说湘军是平定太平天国首功,而曾国藩更是最大的功臣,但曾是个读书人,深知功劳越高,朝廷越忌讳。当你攀到顶峰时,还不及时后退,在前面等待你的便只剩悬崖。历史上有无数功高震主落得悲惨下场的案例,均为殷鉴。

再说即便曾国藩有取代清廷之心,手下的湘军士兵们是否还愿意为他卖命,还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当年曾国藩拉大旗招募兵士时,用的是反邪道护名教的口号,没有说要“驱除鞑虏”。如今完成了击败太平天国的任务后,若突然调转枪头面对清廷,在道理上说不通,可能很难得到将士们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湘军的士兵们跟着曾国藩出生入死,而如今打下金陵,个个赚得盆满钵满,都是归心似箭,想要衣锦还乡,要再为曾国藩卖命,可能性不高。故曾国藩之裁撤湘军,算是顺势而为,不得已而为之。

那么曾国藩有没有想过推翻清廷,自己当皇帝呢?据一些清人笔记记载,当时彭玉麟、曾国荃都有劝过曾国藩自立为王。而曾国藩其时已经年老,没有了这种雄心壮志。

即便知道清朝正在走向衰亡,难以挽回,曾国藩没有自己动手去打破平衡,而是把自己的使命放在了为国家培育人才上面。故曾国藩致胡林翼信中有“ 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也,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之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