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胡斯改革了宗教唤醒了思想

孟子有言: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捷克历史上的一位伟人——扬·胡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无私的殉道者。在1415年的7月6日,他因为公开反对当时教士教会背信忘义的以权谋私四处敛财的恶行,以及传道圣经至上,耶稣基督的话才是信徒的依归,而非教皇或其他神职人员所订的规条,强调教会的主权属基督等等,被当时的罗马教会打成“异教徒”,在康斯坦茨会议中处以火刑活活烧死。愤怒的胡斯信仰者由此引发了胡斯战争,成为了15世纪捷克黑暗的历史上迸射出一记有力的火花。

扬·胡斯

1371年,扬·胡斯出生于胡西内茨的一个农家中。8年之后,欧洲面临着天主教大分裂(1378-1417):天主教会枢机团会议前后所选出的两个教宗,分别是乌尔巴诺六世和克雷孟七世,这两位教宗为权利争得难解难分。他们为了争夺教会最大的利益,从而大肆聚敛金钱,抬高农民税收,一股歪风邪气搅合着波西米亚大地,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胡斯从小的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着。

1390年,20岁的扬·胡斯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1401年30岁时成为波希米亚布拉格大学神学部主任,最后在1409年成为校长。可以看出他短暂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布拉格大学教书和在学校附近的伯利恒礼拜堂讲道。他不光是深受捷克人爱戴的传道者,同时他还创造了新的正字法,为捷克语的书面语言奠定了基础。在讲道中,胡斯深受威克里夫的著作影响,虽然布拉格大学攻击威克里夫的45项见解,但是胡斯却把威克里夫的许多作品翻译成捷克语,使捷克的信徒能更广泛的接触神学有关的思想。再加上他在讲道中,反复强调教士的道德生活要求非常严谨,务必过圣洁的生活,此言一出更是得罪了不少依仗教会发家致富及横行霸道的信徒。

随着教会大肆搜刮,并且把捷克当作教廷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从14世纪后期起,捷克人民掀起了一场浩大的反教会斗争。在反教会运动中,出现了由捷克教师组成的革新派,他们用捷克语讲道,揭露教会的罪恶。到15世纪初,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而领导这一运动的就是捷克伟大的爱国志士神学家——胡斯,他认为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没收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他指责德国的高级教士说:在上帝的眼里,一个有道德的穷苦农民和老妇人,比一个富有而有罪的主教高得多。

此话引起感觉自我良好的教会深恶痛绝,教士犹如被扒光了衣服一样羞愤难当。同时胡斯还揭露城市里的德国贵族的罪恶及压榨捷克人民的丑恶现象。在1412年,教皇派人到捷克兜售赎罪券,胡斯也站出来公开抨击,并主张改革教会,否认教皇有最高权力。许多捷克人民开始支持他的言行,从而很快引起了德国教士以及罗马教廷的仇恨,并且引起了教会的慌张,于是他们愈发向胡斯施加压力,使他断了生计。于是在1413年,胡斯被迫转去了农村传教。

虽然胡斯转去了农村,教会却早已视他为眼中钉和肉中刺,紧随其后将他抓捕入狱,并在监狱内折磨他。胡斯受到监狱内的折磨,病苦不堪,这时教会的康斯坦茨大公会议判他为“异教徒”并有罪,把他在城门口绑在火刑柱上烧死示众。当时的捷克皇帝西吉斯孟德曾答应保证他安全,但这时却坐视不救。就这样,周围的村民眼睁睁的看着这位刚正不阿的神学家就此被活活烧死在康斯坦茨的广场上。此时为1415年的7月6日,胡斯仅享年45岁。

胡斯的殉道激起捷克人民极大的愤慨,布拉格举行多次集会,抗议教皇和皇帝的背信弃义,市民甚至开始驱逐教士,并不顾康斯坦次会议的集会,实行俗人用酒杯领圣餐的宗教仪式。1417年起,出现了消灭一切领主的口号。到1419年7月,原本以胡斯信徒为主的布拉格市议会却遭到解散,还有人被逮捕,代之而起的是以天主教为主的新市议会。胡斯信徒非常愤怒,同年7月30日,部分激进的胡斯信徒在神父扬·柴利夫斯基的率领下走上街头示威游行,人潮聚集至新市政厅前的查理广场,要求释放被逮捕的胡斯信徒。

随着游行群众情绪的高涨,也益发激起反胡斯派的不满,突然有人由市政大厅的窗口向胡斯信徒丢掷石块,立刻引爆了一触即发的情势。狂怒的激进份子冲进新市政厅,在群众的鼓噪煽动下,活活地将市长及市议员共7人自新市政厅的窗户扔向楼下一大群手持长矛的抗议者,此即为“第一次扔出窗外事件”。之后暴动更加激烈,开始攻击天主教教堂及相关人物,导致神圣罗马帝国出兵镇压,胡斯信徒也全面叛乱,长达15年的胡斯战争正式引爆。

胡斯战争

1419年,胡斯党人推举贵族扬·杰式卡领导布拉格起义,反对新任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及波希米亚国王西吉斯蒙德。战争前期杰式卡担任军事统帅,于1420年7月率部在布拉格城郊维科山粉碎西吉斯蒙德发动的第一次十字军征讨,此战称为维科山战役。1422年初杰式卡领导胡斯军,在库特纳霍拉和涅梅茨布罗德交战中,采用迂回包围战术,再次击败第二次十字军进攻。

1424年10月11日,杰式卡在率军围攻普日比斯拉夫时死于瘟疫。普洛科普承继了他的统帅地位,继续对抗罗马天主教会以及支持天主教的神圣罗马帝国。1430年代初,胡斯党人分裂为圣杯派和塔博尔派,也称作温和派和激进派。经济和政治上较稳固的圣杯派开始与封建天主教阵营勾结。贫民革命军成了圣杯派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市民阶级和贵族公开背叛人民,其力量已占三倍优势。温和的圣杯派在长期斗争中,已掌握了波希米亚经济,基本实现了他们的主张,他们不能容忍激进的塔博尔派(由普洛科普领导)的继续发展威胁到自身的利益,就转而投向敌人来反对塔博尔派。

1432年12月,在巴塞尔宗教会议上,天主教与圣杯派秘密谈判,圣杯派的基本要求得到一定的保证后,他们就背叛了塔博尔派。1432年5月,圣杯派在天主教会和皇帝的支持下,在利帕尼与塔博尔派进行了会战。圣杯派出动了步兵二万五千人,骑兵数千人,战车六百辆,而塔博尔派只得步兵一万,骑兵八百骑和战车三百六十辆迎敌。圣杯派以优势兵力佯作强攻,继而退却,普洛科普判断失误,把敌人伪装的撤退当作真正的溃逃,就向敌人猛烈地扑去,从而削弱和破坏了大车防御工事的防守。这时,敌军骑兵突然攻击塔博尔军的侧翼,并袭击了几乎毫无防御的营地,塔博尔骑兵将领恰克率领骑兵临阵脱逃,导致全军的溃败,普洛科普等阵亡。至此胡斯战争失败。

胡斯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它比英,法等国的农民起义具有更大的规模。它给教会在捷克的势力以沉重的打击,保证了捷克在一定时期内脱离神圣罗马帝国而获得独立的政治地位,如皇帝承认胡斯教会的独立,外人不得干同时,这次战争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捷克一国的范围,胡斯和塔博尔派的思想传播到捷克邻近各国以及整个欧洲,促进了这些国家15和16世纪反封建斗争的高涨,推进了许多国家的宗教改革运动,如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瑞士,法国,英国等宗教改革。

胡斯尽管牺牲了生命,却唤醒更多国人起而改革。从反抗旧教的三十年战争,到一九六八年的布拉格之春乃至一九八九年推翻前苏联的天鹅绒革命,都一一得到印证,而胡斯雕像也成为这段历史见证。如今捷克每年的7月6日为纪念胡斯的捷克国家公共假期,世人为他举国缅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