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钱币史-宋元通宝

宋元通宝是宋代的第一种铸钱,铸于 宋太祖 建隆元年 960年,钱式沿袭“ 周元通宝 ”成规,为小平钱。钱文顺读,是国号加宝文的 国号钱 。后宋太祖传位于弟 宋太宗 赵光义 即位,于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铸“太平通宝”钱,钱式同“宋元通宝”。当时四川及福建出 铁钱 。福建所出铁钱,背郭清晰,铸工颇精,大受欢迎,于是又推出一种直径4.2厘米的当十大钱,书法铸工均不错,背穿上有一个圆点,可能是一种纪念钱,现存世不多。这两种“太平通宝”都为五代风格,而铸工精整,深厚淳朴可比开元钱。

钱本农器,其状类铲,用以划地除草者。生民之初,人各自给自足,无所谓交易,更无所谓过筹,偶有所需,即以农器为交易之媒。是农器者,即当时所用之过筹,亦即今日之所谓币也。以后,因交易之增繁,渐致农器之不足以应用,遂象其形而制物以代之。其形状及用途均与农器之钱等,故仍名之曰钱,此通筹之所以名钱者以此。

民多奸铸钱,钱益多益轻,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赋,俗所谓紫绀钱。悉禁郡国勿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使。诸郡国所铸之钱皆废销之,输其铜入三官。孝元帝奉承大业,温恭少欲,都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都内、水衡、少府即三官钱,皆天子之私藏也。

孝武帝更铸行三分钱。王莽居摄,变汉制,更铸大钱,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钱五十”。又造契刀、错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文曰“契刀五百”,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值五千”,与五铢钱凡四品并行于世。莽纂位,忌恶刘氏,以钱文有金刀,故乃罢错刀、契刀及五铢钱,而更作金钱、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小钱径六分,重一铢,文曰“小钱值一”;次径七分,重三铢,文曰:“么钱一十”;又次径八分,重五铢,文曰“幼钱二十”;又次径九分,重七铢,文曰“中钱三十”;又次径一寸,重九铢,文曰“壮钱四十”;及十二铢之大钱。是为钱货六品,其值各如其文。又铸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么布、小布。小布长一寸五分,重十五铢,文曰“小布一百”。

自小布以上,各相长一分,相重一铢,文名为其布名,值各加一百。上至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值千钱矣。是为布十品,皆为铜铸,遂废汉之五铢钱。东汉马援为虎贲中郎将,亲对光武申述,求复五铢,乃从之,遂铸五铢钱。后汉公孙述废铜,置铁官钱。及董卓为逆,坏五铢钱,更铸小钱,而无轮郭。悉取洛阳、西安之铜人,钟虚铜马之属充铸焉。孙权嘉平五年,铸大钱,一当五百。赤乌元年'又铸当千钱。晋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吴兴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