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为官40余年,凭什么被称为“林青天”?

林则徐从1811年开始步入仕途到1950年逝世,将近五十年的从政生涯,一路上并非是仕途顺利,而是一波三折。早年的林则徐因为科举落榜而沦为师爷以谋求生计。直到嘉庆六年(1811年)才考取功名,正式步入仕途。而在接下来的在京城当官的七年里,林则徐因为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与教导,立志做个廉洁奉公的清官,在京城里受到当时的贪官污吏的排挤,当时他这种刚正不阿的作风让他陷入了贫困之苦,官职不高,自身的俸禄也少,造成自身困苦的境地。而最终林则徐因为看不顺当时朝廷的腐败,加上不受到重用而辞官回家。

道光帝的继位对于林则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林则徐从小立志当一名清官,为天下苍生谋求利益。童年的林则徐深受父亲林宾日的影响,他看到父亲作为一名私塾先生却是满腔热血,刚正不阿,有心为国效力,却因为职位问题只能是将希望寄托于自身,所以林则徐也深知自身必须要有发挥之地,必须好好考取功名才能匡扶社稷。早年在京城为官的七年,却让林则徐深感有心无力,于是愤懑而归。

那为什么说道光帝的上台对于林则徐时很大的转折点呢?林则徐辞官回乡之后,当时林则徐的老师曹振镛对林则徐的人品和才能非常看好,认为是个可以委倚大任之人,于是多次向道光帝推荐林则徐,后来也是在老师的推荐之下,林则徐再次回到官场。出任江苏按察使,这对于当时的林则徐来说官职得到了恢复的同时还有所晋升,林则徐到任之后便立马着手于调查当地民情,并将前任官员所积攒下来的案件统统过目,并仔细记录下来,短短几个月就将这些案件处理完成。在任期间,能够自己处理的事情就会自己去处理,不会一味地交代下面的人去代劳。

虽不会事必躬亲,但是都会事事关心,不管大小事情,有时候还会参与尸体检验这类的活,只要是对于案件有关的事情都会去参与。在这期间,有一年,由于遇上数年未见的大洪水,把当地农民辛苦种植的庄稼都给毁了。林则徐立马上报朝廷,要求拨款赈灾,很快便得到了朝廷的重视,赈灾款下来之后,林则徐为了防防止赈灾款被官员从中克扣,于是自己亲自到赈灾现场进行财物发放,而自己也捐出属于自己的那部分给当地的百姓,同时兴修水利以抗洪涝之灾。

不仅如此,几年之后的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要求道光帝减免当地的赋税,以减轻人民负担。而此时朝堂之上确实议论纷纷,当时很多的大臣对于林则徐提出减免赋税的提议表示反对,认为林则徐只是一味地追求名誉而忽视了国家所承受的重担,面对这样的谴责,林则徐据理力争,最终道光帝也同意林则徐的提议而减轻了当地百姓的粮税,消息传到当地之后,当地的百姓欢呼雀跃,因为减免赋税这种事情再历代官员是没有的,而当时的林则徐做到了。这也是是道光帝对其治理有方的肯定,当时的百姓都称林则徐时难得一见的清官,称其为“林青天”。

由于林则徐在位期间做出很多的政绩,所以被道光帝常常委以重任,官职上升迁较快,而林则徐每到一个地方任职都是简单出行,不允许下属铺张浪费,也谢绝所有沿途官员和商贾的邀请,所有的费用支出都是自己出,不会占当地百姓的便宜。对于自己随行的下属和家人也是如此,要求自己的亲戚家人更要以身作则,为民着想。林则徐一直有一个写家书的习惯,林则徐成家立业之后,每到一处任职,都会写信给自己的孩子,像自己父亲那样地教导后代,告诫后代为人要正直,为官要清廉。林则徐每到一处任职,当地的百姓无不拍手称赞。

即使后来由于鸦片战争,道光帝迫于西方列强的压力,将林则徐贬至新疆伊犁,林则徐依旧为当地百姓谋求福利,兴修水利,发展种植,在当地人心中依旧是清澈如水,政绩满满。被贬新疆四年之后的林则徐依旧被道光帝重新委以重任,因为在道光帝心目中,林则徐的政绩是朝廷和百姓有目共睹的,只是有时候被逼无奈之举才贬至新疆。林则徐晚年也是清朝国内动荡,农民起义的蛰伏期,之后陆陆续续被派往云南、广西等地镇压当地起义。最终在途中因病去世。而据史料记载,林则徐为官40余年,所有积蓄都是自己节俭下来的,三个儿子分家的时候,每个人也只有6000铢。而此后的曾国藩也在其弟弟的家书中感叹于此,赞美林则徐的一生为官,两袖清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