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扬把孤独九剑传给令狐冲,金庸的武侠江湖留给世人什么?

1972年,正是武侠小说写作黄金时期,48岁的金庸先生,为什么激流勇退,连载完《鹿鼎记》封笔?再无作品问世。

我以为有三点:武侠小说写作的局限,时代环境的原因,武侠江湖的新局面。

金庸·局限

15部作品,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到宋元明清,人物性格几乎写尽,江湖套路情感纠葛描写,难再突破,从《鸳鸯刀》到《鹿鼎记》,江湖大侠已经不强调武功高强,小人物的心理情感变得更突出。侠“隐”,封刀。

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武侠小说写作的局限性,三联版《金庸作品集》也是经过反复修改的结晶,与其再写,不如雕琢美玉。

卢孚梁羽生·时代

金庸写武侠小说,一,受梁羽生所托(香港《新晚报》总编辑罗孚邀请当时的社评委员梁羽生),有趣,喜欢,才华横溢,自然而然,滔滔不绝,才有了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对祖国的热爱,在武侠里抒发家国情怀,可见其文人的担当。三,1959年离开《大公报》,与沈宝新合办《明报》,为了报纸销量,勉强坚持,转型为报人后,金庸的工作重心转向报务和时评,武侠小说创作进入“鸡肋”期。1972年,《明报》声名远扬,封笔,一心办报。新的江湖画卷一步步展开……

古龙·新局面

早在1966年,古龙已经在《明报》连载过《绝代双骄》,1972年《陆小凤传奇》大热,金庸退居二线,武侠江湖留给后辈。“金庸的江湖再远都有一座庙堂,古龙的庙堂再高都是一片江湖”,金庸的武侠有他的历史使命感,再者,武侠小说家在1970年代的地位并不是那么高,李敖和王朔们也一直在捍卫者传统文学的主流权威,王朔与金庸的论战可见一斑。

同行同心

金庸,出身名门忠义,家族里出过“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骨子里有家国情怀,也有传统文人士大夫的追求。81岁高龄仍到英国剑桥攻读博士,此时的15部武侠小说对他来说,就是他的15件武器,《笑傲江湖》像长枪,一骑绝尘,万夫莫开,《神雕侠侣》像双剑,挥洒自如,宛若游龙,到了《鹿鼎记》更像一把木剑,没有了锋芒,更看重的是得到这把剑的人。

金庸,1972年之后,江湖仍在,心中已无剑,正如风清扬,把孤独九剑传授给令狐冲,金庸的武侠也有了传人,那就是半个世纪以来的武侠精神,它刻在几代人的心里。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江湖,仗剑天涯,你我同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