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桥话画:唐寅《王蜀宫妓图》唐伯虎工笔重彩仕女图

文章来源于画家邱汉桥新浪微博

《王蜀宫妓图》,明,唐寅,绢本设色,纵124.7厘米,横63.6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画鉴赏

明代大画家唐寅尤长于仕女画,他的仕女画都带有对仕女不幸生活的强烈同情和对民主思想的追求。《王蜀宫妓图》绢本设色,纵124.7厘米,横63.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它不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充分地显示了画家在艺术上的杰出表现能力,是唐寅仕女画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画作之一。

《王蜀宫妓图》俗称《四美图》,取材于五代后蜀君主的宫廷生活,画中工笔重彩地精心描绘了四个盛装宫妓的神情状貌,她们头戴花冠,云吉高耸,青丝如墨,身穿道袍,亭亭玉立,互相对语,无视景。唐寅着力刻画了这四名宫女身材修长,面部丰满和身姿婀娜,人物衣饰线条流畅,设色浓艳明净而富于节奏,服饰上的花纹都刻划得十分精细。

唐寅的仕女画分两种:一种是线条细劲,设色妍丽;另一种笔墨流动,挥洒自如另一种是从南宋的院体脱胎而出,笔墨流动爽利.转笔方劲,线条抑扬起伏.代表作品有《秋风纨扇图》以及《李端端图》等,画风由工丽变为简逸高雅。 本画当属于第一种。此画线条如春蚕吐丝,精秀细劲,流转自然,设色妍丽明洁,富于变幻和节奏感。画面中间有两正两背四个宫妓,在近处的背向者身穿一件淡黄色的长褂,与其相对者则身穿一件颜色较深的花青大褂,这在颜色上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产生了生动醒目的艺术效果。其余的部分或浓或淡,或冷或暖,或呼应或对称,变化巧妙自然。

唐寅《王蜀宫妓图》

画家刻画仕女面部时往往描绘得柳眼樱唇,下巴尖俏,可能是当时的风格所致。在设色上采用了“三白”设色法,美人雪白的脸上抹着厚厚的脂粉,用白粉烘染额头、鼻子、下颏,以此和其他比较平坦的部位区分开来,用来表现高低凹凸的立体效果,但身材娇小,有明代柳眉、小眼、樱唇的时代特点,对表现宫妓弱不禁风的情态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线条晕染细腻,精秀细劲,流转自如,生动传神。唐寅画的美女有三大特征:前额一点白;鼻尖一点白;下颌一点白。此所谓“唐三白”者,通常是用来鉴别真伪寅画的一个标准。

该画右上角有唐寅本人的题款:“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蜀后主每于宫中裹小巾,命宫妓衣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觞。俾后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唐寅。”尖锐地揭露和抨击了蜀后主腐朽的宫廷生活,具有明显的讽喻之意,并抒发了对宫女们不幸遭遇的深切怜悯和同情。

总之,这幅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方面,都深切地抒发了画家本人对宫妓们不幸遭遇的同情。同时,也充分显示出画家的讽喻才华和艺术上的创新精神。

画趣拾珍

唐寅《王蜀宫妓图》局部

从今存《唐伯虎全集》看,唐寅喜欢画历史故事,借古讽今,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为本人遭遇鸣不平,所画古人有陶渊明、林和靖、韩熙载、白居易、吕洞宾等。他还特别喜欢画古代的美人,本意不在美人而在借题发挥。

由于唐寅自己没有在画上写题目,“王蜀宫妓图”这个题目是明末收藏家汪珂玉在书画著作《珊瑚网》中所起,以后也就延续了这个题目。据考证,这幅画所描绘的实际上不是后蜀国君孟昶(音同:厂),而是前蜀后主王衍(音同:眼)的生活,所以这画的题目其实也应该改为“王蜀宫妓图”。王衍曾经和母亲、妃子带着一群宫女到成都附近青城山的上清宫去游玩,让宫女们都戴莲花冠,穿道士衣服,衣服上还画有云霞图案,远远望去如神仙下凡。

实际上宫女们平时也是这身打扮,脸上敷胭脂水粉,好像喝醉了一般,叫做“醉妆”。王衍还自制“甘州曲”歌,形容穿道衣的宫妓妩媚之态,可以说是荒淫无度,整天不理朝政,跟一帮宠臣玩耍喝酒,还喜欢光顾妓院,为了不使人认出来,就下令叫全国的老百姓都戴大帽子,把头遮起来,老百姓都说这是“泥首包羞”啊。果不其然,后唐的军队打进来时他还在喝酒,说再行一把摇头的酒令吧。结果可想而知,被后唐庄宗李存勖(音同:序)灭了族。唐寅在此画上的题跋就是指这件事。

唐寅早期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沈周和周臣都是当时苏州名画家,沈周以元人画为宗,周臣则以南宋院画为师,这是明代两大画派。唐寅兼其所长,在南宋风格中融元人笔法,一时突飞猛进,以至超越老师周臣,名声大振。唐寅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画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唐寅《王蜀宫妓图》局部

唐寅画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他在老师周臣影响指导下,学到了宋人笔法严谨雄浑、风骨奇峭的风格。同时他又参合了马远、夏圭的构图和笔墨技巧,并广泛地涉猎北宋李成、范宽、郭熙和元代的黄公望、王蒙诸大家的长处,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且唐寅足迹遍布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使其诗画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没有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洒。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造型真实生动,山势雄峻,石质坚峭,皴法斧劈,笔法劲健,墨色淋漓,代表作品有《王鏊出山图》、《沛台实景图》、《行春桥图》、《关山行旅图》等。

晚年画风已脱出周臣的风范,自立门户,此时细笔山水居多,作品有《山路松风图》、《春山伴侣图》、《落霞孤鹜图》、《西洲话旧图》、《幽人燕坐图》等,从这些画的风格看,画风构图简洁清朗,用笔多为细劲中锋,犹如游丝描,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具有刚柔相济之美,山石的皴法丰富,多有短砍、长皴、顺笔、逆毫、方折、圆转等笔墨,林木、房舍、溪流等景物穿插有序,密而不窒,杂而不乱,极富韵律和文人画秀润空灵的美感,墨色淋漓,又富浓淡变化。唐寅的山水画之所以有这样大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是由于他能打破门户之见,无论北方画派、江南画派,还是南宋的院体及元代文人山水画,近及沈周和周臣等名画师,他都认真学习,博采众长,革新创造,最后形成自己的画风。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对自然山川有着亲身的体察和真实感受,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山真水中汲取营养,从而对他的山水画创作起着重要的滋养作用。他的作品气魄雄伟壮阔,造型严谨准确,笔墨精湛高深,都超过了同时代的一些画家。

唐寅的水墨花鸟画基本上是以水墨提炼形象,墨韵明净、活泼洒脱、生趣盎然而又富于真实感,传世作品不多,现存作品有《墨梅图》、《风竹图》和《鸲鹆鸣春图》以及《临水芙蓉图》、《杏花图》等,画风远法宋元水墨画.近师沈周的变革创新,刻意求精。如在《墨梅图》中唐寅用水墨画梅花一枝,意笔写花干,没骨法点梅花,笔法秀逸洒脱,颇具质感。而《鸲鹆呜春图》则用水墨随意点画,较之沈周则更为活泼洒脱,较之林良、吕纪又不像他们那样粗犷豪放,而是自有一番清新活泼之趣。传说唐寅所作的《鸦阵图》挂在家中,有一天有数千只乌鸦纵横盘旋在屋顶,恍若酣战,堪称奇绝。还有一次,唐伯虎为一个朋友的扇子画了三只河虾,这个朋友爱不释手。一次乘船出游,不小心失手把扇子掉到河里,扇面上的三只虾竟一齐从扇面上跳到河里游走了。这些传说形象地描述了唐伯虎画技之高超。

唐寅花鸟画的代表作是《枯槎鸲鹆图》(音同:枯查渠玉图)。其构图用折枝法,枯木枝干由右下方弯曲多姿地向上伸展,以枯笔浓墨画之,苍老挺拔,以积墨法画一只栖于枝头的八哥正引吭高鸣,树枝似乎都在应节微动,从而显现出自然界生命律动的和谐美,增添了空山雨后幽旷恬静与清新的气氛。右上角题诗为:“山空寂静人声绝,栖鸟数声春雨馀。”诗画映发,对象的神态和画家的情趣融为一体,寄寓了超凡脱俗的思想。这幅画在画法上属小写意,一路运腕灵便,以书法入画,以写代描,笔力雄强,造型优美,全画笔墨疏简精当,行笔挺秀洒脱,形象饶有韵度,从中可以窥见唐寅在探讨写意技法和开拓花鸟画新境界方面的卓越建树。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风格丰润灵活,俊逸秀拔。

唐寅《王蜀宫妓图》局部

唐寅为传统绘画所作的贡献,大致可概括为三点:

其一,综合南北二派,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我国的传统绘画.到了北宋初期,由于地理条件和风格的不同,始分为南北两大画派。北方画派以李成、关仝、范宽为代表,画风深厚旷远,石体坚凝,风骨奇峭,气势雄伟;而南方画派以董源、巨然为宗师,画风柔和温秀,笔墨潇洒含蓄,水墨湿润华滋,远近感强烈。但又有各自的弱点,比如北方画派笔锋太露,缺少含蓄,缺少韵致和远近感等;南方画派缺少骨力、庄严和气魄等。唐寅的功绩就在于打破了门户之见,从笔法、气势、笔意和设色上把南北两派不同的源流,扬长避短地融合在一起,又吸收元画的长处,最后形成结构严谨,风骨奇峭,笔法秀逸,水墨淋漓,意境空灵的独特风格。他的画既有宋画深厚功力,又有文人画的书卷气;

其二,诗书画的有机结合。唐寅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诗文、书法的造诣也很深,在诗书画有机结合方面也作出了新的贡献。其结合方法:一是书风与画风的一致与和谐,书法的意趣与绘画情趣极为相近,因为两者都强调人格与真情的再现。唐寅的书法用笔秀润缜密,刚粟结合,意态端庄潇洒,近似“院体”的山水画风,但又在规整中具清润之姿。二是将书法用笔之法运用于绘画,这在唐寅传世绘画作品中较为明显;

其三,诗情与画意的紧密结合。唐寅绘画中的题诗和情感紧扣画的主题和意境,以阐发或充实画面的内涵思想。而作品中的望背兰墨,又通过象征、寓意、拟人化等手法或意境的创造,形象地表达出诗意,这种诗与幽的完美结合也是唐寅画的一大特点。唐寅书画的贡献,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深化了文人画的题材内容,促进了山水、人物、仕女、花鸟各科的全面发展,加强文人画自我表现意识等,都给后世造成深远影响。

唐寅《王蜀宫妓图》局部

唐寅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其诗风婉华丽,通俗流畅,即兴抒怀,以才情取胜。诗文的内容多为揭露社会矛盾,抒发不平之气.能表达出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唐寅诗文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意境清新,对人生、社会常常怀着岸傲不平之气。其代表作《落花诗册》,当他看到地上落英满布,联系起自己的坎坷遭遇,怅然不已,弯腰拾起地上的落红,装进一个锦囊之中,埋葬在药栏东畔,为此又写了一百多首《落花诗》,抒发了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情绪。据有人考证,《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情节,就是依此作为蓝本的。除诗文外他也能作曲,多采用民歌形式。由于唐寅多方面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经历坎坷,见闻广博,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较深,所以作品雅俗共赏,声名远播。

明代的“吴中四子”——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均在《明史》中有传记。自从冯梦龙的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问世以来,由于民间艺人和戏曲的喧染,“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唐伯虎也成了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其实,历史上唐伯虎并没点过秋香,但有关他的那些奇闻艳事却多属各类野史稗记所附会。唐伯虎的风流不羁主要体现在诗文书画上的风流飘逸,个性上的傲世不羁,他自刻“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章,其仕女画更是登峰造极,故被后人误解,留传诸多这位“风流才子”的风流传说。在民间传说中,唐伯虎成了妻妾成群,腰缠万贯,荒唐风流的富豪。其实,这是极大地歪曲了唐伯虎的本来面目,历史上的唐伯虎不仅没有传说中的风流韵事,而且生活清贫,一生坎坷。

唐寅祖籍晋昌,即现在山西晋城一带,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山西人是很会做生意的,北宋时唐氏家族南迁,开始来到南京、苏州经商,唐寅于明代中叶出生。明代的科举制度给普通市民提供了入仕的机会,唐寅的祖上从没有出过读书人,父亲把希望寄托在唐寅身上,指望到这一代能够发家,光宗耀祖,因此花钱请了举业师来教唐寅。由于全家指望唐寅读书做官,所以他闭门读书,与世隔绝,而且唐寅自幼天资聪敏,才气横溢,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对于天才的自负和对精神生活的沉湎,使唐寅成了一个清高的少年,他就像后来在自己的“项脊轩”中“盱衡天下”的少年归有光一样,似乎也不怎么把天下放在眼里,所以当比唐寅年长十岁的祝允明听说了少年唐寅的才气而来造访时屡次碰壁。

祝允明出身名门,其时正因为提倡古文辞而名声大振,他主动屈尊前来造访,唐寅却不予理睬,可以想象唐寅的傲气。后来也许是为祝允明的诚意所感动,唐寅终于也伸出了自己的手,有一天他忽然送了两首诗给祝允明表露了自己高傲的心迹。祝允明能够理解少年唐寅的心情,在答诗中规劝唐寅。唐寅敏感自傲,祝允明脱略大度,两人的性格相辅相成,因而有了持续终身的友谊。祝枝山虽为举人,但无意於功名,心思全在书法上,草书尤其闻名。两人时常拎著酒壶,乘著渔船,一面饮酒赋诗,一面欣赏山水,颇有避世弃俗之意。

唐寅《王蜀宫妓图》局部

在唐伯虎於京都被陷害后不久,祝允明也辞了知县,两人更是结伴冶游,放情诗酒,寄意名花。曾传说两人有一次抵扬州,发现所带银两已用尽,听说扬州的盐政御史喜好风雅,便化身为化缘道士来到衙门。御史请他们以石为题,联句成诗,於是两人之作,御史极为满意,便大赏银子,两人又因此多玩好几天。而祝允明著名的草书,加上唐寅精湛的画技,更使得“唐画祝字”远近驰名。

文徵明是唐伯虎的好友,但因为小时受父亲文林的严格管教,从不敢拈花惹草,所以当唐寅和祝允明瞒着他请来两妓对他开玩笑时,徵明即为此写了封长信规劝唐伯虎。而唐伯虎亦不服他把玩笑当真,两人二十年的友情从此失和。直到十年后,唐伯虎给徵明写信,坦率检讨自己的过失,徵明读毕即赶往桃花坞,两位挚友才在泪水中化了心中的芥蒂。因此,两人友情更加深厚,无话不谈,直至唐伯虎过世。

灵自幼聪明过人,天生喜好自然,不汲汲於官名,始终为唐伯虎他们的最佳挚友。曾在童子试中得到状元,但因父亲早逝,渐渐疏狂不羁,嗜酒如命。祝枝山见他可惜,收他为徒,从此他便常和祝枝山、唐伯虎云游四海。有次,三人在酒店喝完酒才发现没带钱,於是唐伯虎找张白纸,几笔勾勒,便成青山绿水,祝枝山接过笔,题了四句诗,更增色不少,最后张灵在绿水旁添了个汲水小童,顿使画面生气盎然。此画不但付了酒钱,更让他们多喝了几杯。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左右,16岁的唐寅以第一名考入苏州府学,初次引起了世人的注意。但唐寅在府学里不仅是“不务正业”的学生,而且还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士子。说来也巧,唐寅的同学中有一个叫张灵的也是市民出身的少年才子,人极聪明,文思敏捷,好交朋友,喜欢喝酒,善画人物,又喜古文辞,受到祝允明的赏识,罗致门下。唐寅与他气味相投,很快便形同莫逆,两人经常在一起饮酒游玩,做出许多荒唐行径。传说唐寅曾与张灵一丝不挂地站在府学泮池中以手击水相斗,说是进行水战。

唐寅《王蜀宫妓图》局部

又传说唐寅曾和张灵、祝允明等于雨雪天打扮成叫化子,敲着鼓唱《莲花落》,讨来钱买了酒到野寺中痛饮,还得意地说:“这种快乐可惜无法让李白知道。”又传说有一次张灵在豆棚下举杯自饮,有人去看他,他自顾喝酒,不加理睬。那人怒气冲冲地来到唐寅那儿,诉说张灵如何无礼,唐寅却笑笑说:“你这是在讥讽我呵!”尽管不一定实有其事,但却反映了少年唐寅在人们心目中的“荒唐”形象。不过,“荒唐”也许只是唐寅性格的外露的一面,就其内心而言唐寅其实是一个感情极为细腻敏感的人,他有一首《怅怅诗》,表露了他少年时代的内心世界:它为每一个春天惆怅,为每一次恋情烦恼;它感到忧伤,却不知为了什么;它渴望幸福,却不知如何寻觅。这是从内心深处流出的青春自白,没有任何虚伪和掩饰。它反映了少年唐寅的生活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预示了唐寅人生道路的大致趋向。

唐寅19岁时娶徐氏为妻,徐氏文静秀气,温柔体贴,夫妻恩爱。正在唐寅意气风发时,父亲突然中风过世,母亲因太悲伤也随父亲而去,后又惊闻妹妹在夫家丧亡,心爱的妻子在生育孩子时产后热盛,悄悄离世,可怜的小婴儿在出世三天后也随亲娘而去。亲人接连病故,打击甚大,使他意志消沉。后在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的鼓励下,重拾古文,发愤苦读,29岁时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了第一名解元,一时名声大振,主考官梁储对他的文才大加赞赏,“南京解元”的名声也不胫而走。这是唐寅十分得意的事情。

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30岁。由于梁储的推荐以及唐寅的名声,这年会试主考官程敏政、李东阳以及其他礼部官员都已议论好要让唐寅成为本科会元,为此科增光。唐寅踌躇满志地北上了,同行的有江阴举人徐经,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大旅行家徐霞客的高祖。赴京路上,他慕唐寅的名声,对唐寅很是殷勤。到了北京以后,两人来往更是密切。临近考试时,徐经收买了程敏政的家人得到了试题,他请唐寅代他起草。唐寅虽说也知道这些题目来路不明,但一则科举时代做模拟卷子本是常事,二则碍于徐经的面子,三则自己根本不把会试放在眼里,所以就替徐经做了。

唐寅志得意满而又不谙世故,有一次在朋友面前聊天时将此事漏了出来,却不料被唐寅的好友都穆记在心上,都穆将此事透露给华给事中,唐寅当时还蒙在鼓里,不知二场之后,华给事中的揭发书早已送到孝宗皇帝面前,孝宗帝勃然大怒,马上命令程敏政停止阅卷,又令锦衣卫把唐寅、徐经等人抓起来。在锦衣卫狱中,唐寅尊严扫地,皮肉受苦,一下子从得意的高峰跌入失意的的深渊。后经查实唐寅是被诬陷的,当道者怜悯唐寅,让他到浙江去做一个小官吏。有人劝唐寅还是去就职为好,以后也算有个出身,唐寅却表示“士可杀,不能再辱”,断然予以拒绝。

唐寅《王蜀宫妓图》局部

关于这场会试泄题案,记载很多,说法不一,实际上这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结果,《明史•程敏政传》云:“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这一事件对唐寅来说是极其严重的,从此他绝意仕途,归家后纵酒浇愁,游历名山大川,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

翌年,唐寅出狱回到苏州,但是家乡并没有安慰与温暖,那些捧场捧得最凶的人现在骂他也骂得最厉害。更使唐寅感到难堪的是家人的态度,唐寅曾经是一个全家都寄予厚望使全家都感到自豪的人,但是现在却永无出头之日,从而使家人也永无出头之日,27岁时续弦娶的妻子何氏离他而去,弟嫂要求分家,他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唐寅更加放浪不羁,落魄潦倒,借酒浇愁,纵情欢场,消磨时光,他的朋友文徵明只好托人向浙江巡抚求情把他的名字给除掉了,本来已经衰落的家境也因此而更不堪,连生计都发生了困难,此时幸有好友、青楼女子九娘在精神上援济他。后来他娶了能干贴心的九娘为妻,自此也潜心作画,在丹青上大有进展。他和九娘育有一女,九娘37岁即因操劳过度而过世,这对唐寅来说又经历了一次打击。

由于生活的巨变,唐寅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生命是如此的短暂而又偶然,如此的珍贵而又美好,每想到这一点,唐寅心里便会涌起阵阵痛苦。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唐寅树立了一种以“及时行乐”为核心的人生观,这促使他进一步抛弃了“立言垂世”的想法,选择了靠诗文书画谋生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对他来说具有三重意义:首先,他能够靠它糊口;其次,经济的独立能够带来人格的独立;第三,艺术能够使他得到创造的乐趣和满足,从而使生命显得美好充实,使自我得到完善提高。唐寅凭着自己杰出的才能,在这条人生之路上赢得了空前的成功。唐寅天生豪侠,现在既已被抛出仕途之外,又体悟到生命的短暂偶然,便产生一种摆脱传统道德的约束,更早过上符合自己天性的生活,认为没有必要再去寻求什么功名。

弘治十三年(1500年),唐寅离开苏州,坐船到达镇江,从镇江到扬州,游览瘦西湖、平山堂等名胜,然后又坐船沿长江过芜湖、九江到庐山。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给唐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以后的绘画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了出来。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黄州,看到赤壁之战遗址,唐寅的《赤壁图》即依此所画。后又南行入湖南,登岳阳楼,游洞庭湖。又南行登南岳衡山。再入福建,漫游武夷诸名山和仙游县九鲤湖。唐寅由闽转浙,游雁荡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达安徽,上黄山与九华山。此时唐寅囊中已罄,只得返回苏州。唐寅千里壮游,历时9个多月,踏遍名山大川,为后来作画增添了不少素材。

唐寅《王蜀宫妓图》局部

弘治十八年(1505年),唐寅36岁时选中城北桃花坞,建了一优雅清闲的家园,度其清狂生活。桃花坞原是宋人章庄简的别墅,但经风雨沧桑早成一片废墟,不过这里景色宜人,环境十分幽静,一曲清溪婉蜒流过,溪边几株野桃衰柳,一丘土坡,很有几分山野之趣。第二年唐寅用卖画的钱建成了桃花坞别业,虽只几间茅屋,檐下却悬着雅致的室名“学圃堂”、“梦墨亭”、“蛱蝶斋”等匾额。唐寅一生酷爱桃花,取名“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自比采花仙人。春日,园内花开如锦,他邀请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来此饮酒赋诗,挥毫作画,尽欢而散。桃花庵成了唐寅后半生20余年的栖身之地,也成了唐寅与朋友们的聚会之所,一生中的主要艺术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产生于此。唐寅非常喜欢自己的家,特地为它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

在这首诗中,唐寅透露了自己建造桃花庵的动机,这一动机和他那以“及时行乐”为核心的非功利的人生观是息息相通的。在《把酒对月歌》中,他更加有力地表达了建造桃花庵与自己人生观的联系:“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此时的唐寅过得清闲而超脱。

明正德九年(1514年),江西的明朝宗室宁王朱宸濠用重金聘唐寅到宁王府做幕僚,唐寅觉察到宁王蓄意谋反,便故意装疯卖傻,整天醉生梦死,甚至当众脱光裤子。宁王实在是难以忍受,就放走了唐伯虎。后来宁王起兵反叛被朝廷平定,唐寅逃脱了杀身之祸,但引来了不少麻烦,从此唐寅就绝意仕途,专心于自己的诗画事业,形迹放纵,性情狂放不羁。他住在吴趋坊巷口临街的一座小楼中,以丹青自娱,以出售字画为生,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以表其淡泊名利、专事自由读书卖画生涯之志。唐寅此时转而信佛,自号“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治一方印章“逃禅仙吏”, 著《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坎坷的生活,形成了唐寅傲世不羁、不居礼法、蔑视权贵的性格,宁愿贫穷也不趋炎附势。许多有钱有势的人都想仗著自己的权势向他要几幅画,但他生性不畏权势而好结穷人。就因如此,所以唐伯虎宁愿作画送给穷人,也不愿理会那些高官贵人。清高傲世,必然开罪了达官贵人,因此他的生活并不富裕。嘉靖二年(1523年),54岁的他健康状况更差,这年秋天应好友邀请去东山王家,但见苏东坡真迹一词中有二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正好触动唐寅心境,他一阵悲伤,告别回家后卧病不起,不久结束了他凄凉的一生,葬在桃花坞北,嘉靖二十六年迁葬到横塘镇王家村。他逝世后由其亲友王宠、祝允明、文徵明等凑钱安排后事,祝允明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由王宠手书,刻在石碑上。后世有关唐寅的生平事迹大多是从这墓志铭中得到的。

唐寅《王蜀宫妓图》局部

唐寅仕途坎坷,晚境凄凉,以致身后诗文几近散佚。明万历年间,常熟书商何君立仰慕唐寅的诗文和为人,不惜重金,征求片纸只字,为他搜集整理诗赋词章,将唐寅生前近百首(篇)诗文核阅后付梓,这就使唐寅有了第一个较完善的诗文集传世,一时洛阳纸贵。后来,江南著名的出版藏书家、常熟书商毛晋也十分敬重唐寅才情为人,他在编录《明诗纪事》及《海虞古今文苑》时,又特地详细收录了唐寅生前诗文和轶事,丰富和完善了唐伯虎诗文内容,为后代积累了生动的文化资料。毛晋后来还独立承担了重修唐寅墓的重任,据《苏州府志》,崇祯甲申三月十六日毛晋与同郡士人游春至姑苏横塘王家村,因见一代才子唐寅之墓荆棘荒芜,牛羊放逐墓园,顿生哀悯之心,他询问附近田夫,方知唐寅亡后,后嗣中唯剩一侄孙孀妇,经济拮据,困顿城内,以致唐寅四时之祭匮乏。毛晋凄然感叹:“是朋友之罪也,千载下读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于是,毛晋慷慨解囊,重修墓封,再立碑石,并且择地墓旁造三间祠堂。苏州地方官雷起剑亲作“重修唐解元墓”碑文,“更勒石以遗千古之有心者。”

唐寅一生的主要意义,在于他敢于坦率地追求一种更为自由、更为真诚的生活,他已经达到了封建时代中只有极少知识分子才能达到的精神高度。

名家小传

唐寅(1470—1523年),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故名唐寅,又因属虎故又名唐伯虎,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明代时与徐祯卿、祝允明、文徵明切磋文艺,号“吴中四才子”。唐寅“任逸不羁,颇嗜声色”,自署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在中国画史上,唐寅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大家”。在绘画方面精于山水、人物、仕女,兼画花鸟、竹石,并能熟练地掌握多种方法,能收能放,工写俱佳,是一位全面多能的画家。其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頫,更受李北海影响,笔画俊逸挺秀,婉转流畅,笔力稍弱,钩挑绵软,看不出一丝狂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