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士兵一个晚上全跑光,为什么晋灭吴灭得如此轻松?

自古以来,“渡江战役”几乎就是历代王朝即将统一天下的象征,是完成华夏版图拼接的最后一步。而这种数百年一遇的事件也往往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战争谋略以及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今天,军武韬略第6期就带大家领略一下中国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大规模渡江战役——晋灭吴之战。

长江江面宽阔、水深浪急。依常人看来,长江防线几乎“不可跨越”。公元263年,蜀汉灭于曹魏之手,曾经的三分天下之势被打破。在当时的北方政权看来,“一统天下”、完成如秦始皇、汉高祖一般功绩的唯一阻碍,就只剩下东南一隅的吴国了。

两年之后,公元265年,司马炎借灭蜀之功篡位,改魏为晋。为了稳固政权,彰显正统,他急需一场宏大的军事胜利——剿灭东吴,成了他最大的目标。

公元269年,西晋将领羊祜被任命为荆州诸军都督,负责晋吴边境中最长的一段防线——荆州防线的防务。

羊祜聪慧过人,又老成持重,在吸取了赤壁之战失败的教训后,他充分意识到渡江灭吴不可急求,只能缓图。因此,羊祜并没有急着进行军事冒险,而是制订了一系列深谋远虑的作战计划。其中前期主要规划有:

1)在荆州屯田,储备粮草;

2)缓和边境态势,减少双方冲突;

3)以仁义邀买人心,使吴将纷纷来降;

4)在长江上游打造船只,操练水军;

5)示好吴军指挥陆抗,离间东吴君臣;

这其中,屯田是首当其冲。由于从黄巾起义以来近百年连续不断的战乱,中原地区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

▲三国时期中国人口从汉末的5000万左右

下降到不足1000万

《晋书》记载,羊祜刚上任荆州时,“军无百日之粮”。而羊祜治理荆州后的第三年,军粮“有十年之积”。

同时,他还降低边境的巡逻频率,这样不仅可以休养士卒,还减少了与吴国在边境的冲突。从此,晋吴边境的生存环境大为改良,连吴国的百姓和士兵都十分感激羊祜。羊祜也借此降低了吴国民间对西晋的抗拒。

▲后人感激羊祜之德,为他立碑祭奠,

也就是著名的“羊公碑”,孟浩然有诗云,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除了对吴国百姓示好,羊祜还努力在吴国将士中树立一个宽厚长者的形象。有一次晋军中有人抓到了两位吴军将领的儿子,他却将他们放回吴国。不久后,这两个孩子的父亲果然率军来降。

吴军将领陈尚、潘景进攻晋军,兵败被杀后,羊祜命令厚葬二人,还允许他们的后人前来吊唁。

▲羊祜兵不血刃地拿下吴国在北荆州的桥头堡,

石城,使得晋国在襄阳方向的压力骤降

羊祜在荆州的一系列休养生息、安定边境的举措,不仅增强了晋军的战斗力,还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吴国的抵抗情绪。

除了这些安定双边关系的政策,羊祜也没有放松军事上的筹备工作。

他命令王濬在四川修建战船,操练水军。有曹操当年赤壁之败的教训在前,羊祜决定稳扎稳打,耗时七年,终于在长江上游练出了一支足以抗衡东吴的水军,号称“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濬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

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晋国这边,君臣上下一心,摩拳擦掌,韬光养晦。而吴国这边却恰恰相反。孙皓上位以来,在内政问题上急于求成,导致君臣失和。不仅使朝中人心惶惶,甚至跟守边大将——陆抗都开始心生嫌隙。

另外,由于羊祜对吴国采取怀柔政策,使得羊祜在两国中都享誉颇高,这导致陆抗很难在边境上做出什么强势的举动。

他曾说:“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意思是,羊祜做出怀德的样子,我若是一味咄咄逼人,那等于还没作战就输掉了民心。

▲羊祜的阳谋使得许多吴国将领诚心请降

于是,面对羊祜这种行堂堂正正之道,以大势服人的策略,陆抗也只好“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从此,胜负的天平无形中开始一点点向晋国倒去。

当然,虽然羊祜表面上对吴国示以友好,但暗地里却早已准备好了渡江伐吴的战略备案:“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平南、豫州,直指夏口,徐、扬、青、兖并向秣陵...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

总的来说,羊祜为晋国制定的作战方略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大军压境,多线并进,重点突破。

▲灭吴之战示意图

后来的史实证明羊祜的布置相当合理。长江虽然称为天险,但是长江在东西方向上太长,如此长的战线上处处都有可能是战场。因此用疑兵调动吴军主力,使其疲于奔命,最后抓住长江防线上的一个点,全力攻击,一旦突破,吴军首尾不能相连,整条防线必将瞬间崩溃。

公元279年冬季,西晋名将杜预接手已去世的羊祜的镇南大将军的职位,指挥六路大军,共领20万人马,水陆并进,在从重庆到南京的上千里战线上同时发动总攻。

其中由西自东分别是,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进军江陵,平南将军胡奋走夏口、公安,建威将军王戎出豫州奔武昌,安东将军王浑趋横江,琅邪王司马伷出下邳直捣建业。除此五路陆军,还有一支闷声发大财多年的水军,由龙骧将军王濬率领,自益州顺流而下,直取建业。

晋军这样布置的大致目的是,以下游的王浑、司马伷部牵制吴军建业主力,使其无法溯游而上进行支援。

▲晋军在下游的前期进攻部署

而中游的杜预、胡奋和王戎三支部队则乘机攻下中段的武昌、夏口、江陵等重要节点,用以策应从上游漂下的王濬水军。之后再由王濬军连同王浑、司马伷部一起进攻建业,定鼎天下。

▲晋吴两国在下游的交战示意图

公元280年二月,面对晋军在下游的攻势,吴主孙皓派出丞相张悌率军三万前去支援吴国长江以北的部队。面对明知必死的局面,张悌决定主动向晋军进攻,试图以攻代守,拿下一场胜利,用以振奋军心。

然而最终他还是被晋军击败。张悌一死,吴军再无战心,吴国也彻底丢失了江北的土地。

▲刘禹锡的诗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讲的就是晋灭吴之战的关键——水师

三月中,进军顺利的王濬水军抵达离建业只有数十里远的地方时,孙皓才派出游击将军张象率一万水军迎敌。结果张象看见王濬水军“兵甲满江,旌旗烛天,威势甚盛”,于是“象众望旗而降”。

后来孙皓又派出陶濬迎敌,陶濬说:“蜀船皆小,今得二万兵,乘大船战,自足破之。”结果等他第二天准备出兵时,发现二万兵马一夜之间就跑光了。从此,吴军士气丧尽,再也没有一战之力。

三月十五日,王濬军抵达建业,吴主孙皓出城自缚请降。至此,吴国宣告灭亡,长达近百年的三国乱世终于结束。

此战之中,晋国发动了大约20万兵力,相对比吴国并没有太大的人员数量上的优势。但晋国却以极大的优势取得了胜利。

赢得如此轻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晋军在下游的行动极大地牵制了吴国主力,使其不能沿江而上支援友军。而随着友军一点点地被消耗,主力部队的士气也逐渐降低。最终空拥数万大军,却完全是不堪一击。

由此可见及时的支援和保持旺盛的士气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