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 | 北风起,寄寒衣

今天是农历的十月初一。

昨天立冬刚过,今天,我们就迎来了十月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寒衣节。

寒衣节与上巳节、清明节、中元节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鬼节”,又称为“十月朝”“祭祖节”。

《梦粱录》记载,南宋时的临安城“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十月节,不管是高官士族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在这一天外出扫墓,祭祀祖先,而皇家也分外重视,要派遣宗室子弟去陵墓祭拜。

过去的寒衣节,家家户户都祭祖添衣,而如今,又有多少人记得在这一天怀念祖先呢?

孟冬十月 | 北风徘徊

十月初一,我们进入了冬天的第一个月——孟冬。

孟冬之月,日在尾。天气越来越冷,而且是突然地,一夜之间,就冷了。北风呼呼地吹来,寒冷越来越长,冬夜,也越来越长。

《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这样的形容:“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写诗古朴大气的曹操也有诗句: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魏晋·曹操《冬十月》

十月一 | 祭奠先祖御寒气

祭奠祖先,自古以来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诗经·周颂·丝衣》有言:

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穿着洁白干净的丝绸祭服,戴着梳好的头冠,从庙堂到门内,恭恭敬敬地在大鼎、小鼎里装满祭祀用的食物和美酒。不喧哗也不傲慢,保佑大家都长寿。

作为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很多北方地区的人们会在寒衣节这一天扫墓,为祖先烧寒衣。

听上去是个非常简单的事,里面却蕴含着祭祀传统中的古老智慧和深情。

祭祀,意味着缅怀先人,不忘本。而祭祀时的各种礼仪,更是代表了我们对祖先,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和谦逊之心。

天冷了,就想着逝去的亲人们也会感到寒冷吧,于是烧去冬衣,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能暖和地过冬。

更重要的是,寒衣节祭祀先人,也给了我们一个沉淀下来反思的机会。

九月里,我们经历了不少离别。那个穿着华丽的燕尾服,说着“我们下期节目再见”的主持人李咏与我们再也不见了;那个大闹了一场的金庸,也悄无声息离开了;那个写出了优美缠绵的《梁祝》的小提琴家盛中国,也“曲终人不见”了。

怀念与祭奠,是一种思念,更是一种传承。人生短暂,但只要我们能继承先人的志向,那么,生命就是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的。

寄寒衣 | 寄相思

关于寒衣节的来源众说纷纭,但其中最动人的一个就是孟姜女千里送寒衣。受不了相思之苦的孟姜女带着寒衣千里寻夫,到了却发现丈夫已死,她放声痛哭,哭倒了长城,也哭动了人心。

天气冷了,一件冬衣就是一份拳拳的爱心和一份深深的思念。寄寒衣,就是寄相思。

宋代的朱敦儒就在他的《十二时》中说:

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

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

燕去鸿归音信绝。问黄花、又共谁折。

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这一件寒衣,寄托了两处相思:征人的相思之愁,家人的相思之苦。

儿行千里母担忧,给在外漂泊的游子缝制一件冬衣,里面尽是深情和思念。清代的蒋士铨到家之后,看到了母亲为自己缝的针脚细密的冬衣,还有刚写完的家信: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清·蒋士铨《岁暮到家》

见到了儿子拼命嘘寒问暖,一会儿说儿子瘦了,一会儿问儿子在外面辛不辛苦。蒋士铨感觉很羞愧,只敢报喜,不敢报忧。这与现在的父母孩子,有什么区别呢?

十月里来十月一,家家户户送寒衣。在这十月朝,我们既要敬祖先,更要惜取眼前人。

凛冬已至,正是因为天气寒冷,我们才更要温暖地对待这个世界。

(来源:晨起读诗)

微信编辑:张乃骞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