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星火燎原烧向全国,为啥烧不旺北方?

“辛亥革命系列”(5)

上一篇文章,咱们说到北洋军连下武汉三镇的汉阳和汉口,武昌也唾手可得,连革命军总司令黄兴都被吓跑去了上海,这样似乎就不用承担丢掉武汉的责任。

然而,谁都没想到,北洋军突然顿兵不动,没有一鼓作气拿下武昌。

袁世凯为什么不进攻武昌?

史学界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相当一部分人都认为袁世凯脑后有反骨,早就想篡夺满清的江山,所以有意放革命党一码。笔者并不太认同这样的看法,因为袁世凯并非一成不变。

到1911年12月,袁世凯取得了梦寐以求的前线军政大权,一次次击败了武汉革命军,并占领了武汉三镇中的两个。不过从全国和全局看,清廷并没有因为袁世凯的一场场胜利而有所好转。

为什么这么说呢?

南方各个独立的省区纷纷向武昌派出援军,北方各省也开始出现独立的趋势。换句话说,就算袁世凯在武汉取得胜利,也无法掩盖满清在其它地方的失败。看起来,似乎任何努力都已经无法改变满清政府的颓势。在这种情况下,手握重兵的袁世凯产生某些非分之想也属正常。他不但敢想,还敢干,打算利用武汉战场上的优势,在和革命党的谈判中赢得更多筹码。

12月1日下午,袁世凯对武昌革命军进行第二次和平试探。为了避免上次的尴尬,这回老袁学聪明了,没有派出自己的部下去武昌,而是授意英国驻武汉领事葛福,派出其部下英国人盘恩向鄂军总司令蒋翊武提出建议:自本日起,南北两军在武汉地区停战三日,以便觅取双方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案。

蒋翊武看了这个提案,不敢擅自做主,派人送往王家店,请示黎元洪该怎么办。黎元洪看完后,表示完全同意停战三天,并进行和谈,并于12月2日起把鄂军都督府从王家店迁回武昌。

实际上,从12月1日双方停战开始,停战的日期何止规定的三日,而是一再延长。从此以后,武汉就再没有战事,南北“和还是战”的重心,已经从武汉转移到长江下游的南京和上海。

武汉激战正酣的时候,北方也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武昌起义前,满清为了显示其武力,调遣原来驻奉天(今沈阳)的新军第20镇进关举行秋操。不料,部队刚刚抵达滦州(今河北滦县),武昌起义爆发,于是清政府命令这支部队暂时在滦州待命。10月29日,新军第20镇统制张绍曾联合第3镇协统卢永祥、第2混成协协统蓝天蔚、第39协协统伍祥贞、第40协协统潘渠楹等人,联名通电,要求清政府在本年内召开国会,由国会起草宪法,选举责任内阁,皇族成员不得充当国务大臣等12条要求。

年轻的阎锡山

“祸不单行”,就在同一天,北方重要省份之一的山西宣布独立,新军第86标标统阎锡山出任山西都督。他组织革命军集中在娘子关,准备配合滦州的张绍曾他们,一起进攻北京,推翻满清。

这下子满清政府手忙脚乱,被迫于10月30日下令资政院起草宪法,并假惺惺下了一道罪己诏:下令释放自戊戌变法以来所有的政治犯;通令嘉奖张绍曾,授予侍郎头衔,并派为长江宣抚大臣,让其南下就职。

这个张绍曾本来就不是纯粹的革命党人,他要求君主立宪和革命党人要求满清皇帝退位也不一致。所以,张绍曾夹在革命党和保皇党之间,也是苦不堪言。正当他犹豫不决,不知道是否接受满清政府要求他南下的命令时,一个噩耗传来——北洋新军第6镇统制、他的盟友吴禄贞被刺杀身亡。这下子,张绍曾害怕了,马上丢下部队去南京任职。

张绍曾

张绍曾离开第20镇后,蓝天蔚被驱逐,卢永祥改变立场支持满清。剩下的革命党人坚持发动滦州起义,但毕竟力量小了很多,最终被满清镇压,起义领导者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等英勇就义。这里必须提一个人——第20镇一个小小的营长,他也参加了这次起义,失败后本来是要就地枪决,幸有贵人相助,侥幸躲过一劫,只是被革职查办。这个人后来非常有名——冯倒戈。显然,清政府对南方的控制力不行,对北方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毕竟离首都近嘛。

滦州事变后,在革命党和袁世凯的双重压力下,满清政府不得不于11月9日正式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凯在大批军队的保护下,洋洋得意回到北京。

今天的滦州古城

回来以后,老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北京的军事大权也揽在手中。他最大的障碍是军谘府大臣载涛统帅的禁卫军(北洋第一镇),这是老袁的心腹大患。载涛是皇亲国戚,如果老袁做得很过分,可能会激起反弹,最好是让载涛自己滚蛋。办这事儿似乎很难,但对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老袁来说,小菜一碟——一道奏折就搞定了。袁世凯向朝廷献策,建议皇族大臣中的统兵将领应主动要求出征南方,以作各军之表率。这么一道简单的奏疏,吓得载涛立刻自请解除自己的军职。于是,袁世凯轻轻松松达到了目的,让好基友徐世昌接任军谘府大臣一职,并把冯国璋从武汉前线调回,接管禁卫军。这样一来,北京的军政大权,悉数落入老袁手中。

无能的载涛

不仅如此,袁世凯还让心腹爱将段祺瑞署理湖广总督,继续替他掌握着湖北的兵权,并通过冯国璋,把不怎么听话的禁卫军调到北京郊外去守皇陵,把他自己带来的军队编为拱卫军卫戍北京,由其心腹段芝贵出任拱卫军统领,负责老袁的安全和整个北京的治安。

做完这些以后,老袁彻底放下心来。11月16日,在老袁的操纵下,北京组成责任内阁,名单如下:外务大臣梁敦彦;民政大臣赵秉钧;度支大臣严修;陆军大臣王世珍;海军大臣萨镇冰;学务大臣唐景崇;司法大臣沈家本;邮传大臣杨士琦;理藩大臣达泰。从这个名单不难看出,在内阁身居要职的人,绝大多数不是老袁的心腹,就是他的好友。尽管也有一些君主立宪派的头面人物,但不过是一些点缀,没啥实权。责任内阁成立以后,载沣的摄政王也做到头了,只能以醇亲王的身份退隐下野,自此无法再过问政事。

载沣隐退之地

处理完北京的事情以后,接下来就是与同盟会以及革命军的谈判问题。这是老袁实现个人野心最重要的一环,因为革命军和满清政府不同,老袁熟悉的朝堂那一套对他们无效。要想取得对革命军的谈判优势,必须有一个熟悉革命军,熟悉同盟会的人给老袁做参谋,可上哪儿去找这样的人呢?

还真有这样的人,而且是一个英俊潇洒、才华过人的少年英雄。袁世凯决定重用此人,打开与南方谈判的缺口。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我们下一篇文章接着聊。

参考资料:

1. 胡绳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2. 炳南:《武昌起义》

3. 徐海:《黎元洪传》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