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废后获取政治独立,也因皇后导致政权旁落宗室几乎灭绝的李治

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

李治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晋王李治才九岁,悲哀思念之情感动了左右之人,唐太宗多次加以安慰,从此特别受到宠爱。不久被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

登基继位

唐太宗晚年,由于宠爱第四子魏王李泰,而导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一方争夺储位。李承乾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承乾被废黜。

唐太宗打算立四子李泰为储君,李泰许以唐太宗将"杀子传弟",表示将来将皇位传与胞弟晋王李治。李泰又以汉王李元昌事恫吓与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将此事告诉李世民,而被废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谋反是因为李泰对太子位有所图谋。

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带着李治驾临两仪殿,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重臣面前因为诸子诸弟争位之事而欲拔剑自杀。长孙无忌等出面阻拦,表示晋王李治可立为储君。

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唐太宗每次上朝,常令李治在旁边,让他观看自己决断各种政务,有时候让他参加议事,唐太宗多次称赞他的才能。

649年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的翠微宫,李治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岁。

乾纲独断

早在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就与大他四岁的太宗才人武氏私通;唐太宗驾崩后,武氏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

650年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氏相遇。

651年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氏便再度入宫。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武则天再次入宫,深知王皇后的心意,遂对王皇后卑躬屈膝,百依百顺。王皇后不断在高宗面前称赞她,更加深了高宗对她的宠爱。高宗的宠爱为她提供了步步登高的阶梯。

在武则天得宠的同时,王皇后、萧淑妃都遭冷遇了。最后,高宗决心要废王立武,改换皇后。

孙无忌是高宗的舅父,褚遂良参与过太宗很多军政大事的决策,被太宗视为"忠烈"之臣。李世民逝世前让两人辅佐李治,李治想要废后必须经过二人同意。

高宗先礼后兵,自己亲自前往长孙无忌住宅表明态度,武则天母亲杨氏、许敬宗等人也曾劝说长孙无忌顺水推舟,都无济于事。

接着,高宗又召长孙无忌、李绩、于志宁、褚遂良等人入内殿,征求他们对改立皇后的意见。李绩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借口有病,根本没有入内。于志宁胆小怕事,不明确表态;褚遂良、长孙无忌坚决反对。

长孙无忌

655年,高宗不再考虑元老派的反对,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皇后正式易人。不仅如此,长孙无忌、褚遂良又先后被贬官。

658年,褚遂良死于爱州,(659年,长孙无忌于黔州被逼自杀。长孙无忌这棵大树一倒,关陇集团许多元老派人物都受到株连。

通过废后再立后,高宗在政治上不再受人制约,一切都自作主张。

帝后争权

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则天乘机插手政治,开始参与国家大事。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于是,她一方面排除异己,扫清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培植私人势力,为自己进一步掌权做准备。

李治因武后慢慢有主导政局的趋势,一度有废后的打算,未料计划被武后得知,武后向李治申诉辩解,事情遂作罢,但是协助李治拟诏的上官仪则遭族诛。这件事情过后,李治再也无由压制武后。

显庆末年,李治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武后得以逐渐掌握朝政,李治在武后的建议下使用天皇称号,与天后武氏并称二圣。武则天为了取得政权,还想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

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武则天懂得文史,才能出众,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675年,李治患的风眩症更厉害了,便与大臣们商议,准备让武后摄政,因宰相劝住暂时停议。武后得知后密令参决百官疏奏,以分宰相的权力。

李治期朝政主要和武氏共同商议处理,但李治仍掌握实权,在他执政年间,武后的支持者李义府、许敬宗等先后倒台,武后的政敌及家属拜相,王废后的族兄王方翼也受到任用,拟定《内训》和《外戚诫》压制武家人兴风作浪,武后对此皆无可奈何。

因病去世

683年,高宗诏命皇太子李显代理国政,李治病得很厉害,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晋见。十二月二十七日当晚,李治在贞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宣布遗诏:"七天装在灵柩内,皇太子在灵柩前即皇帝位。园陵制度,务以节俭。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

李治死后,武后掌权对李氏宗室来说是各灭顶之灾。《新唐书》:"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恶岂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