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为何辞官?

《宋书·陶潜传》云: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遂成为陶潜的标配。其实,陶潜这几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他认为自己工资低;一是认为督邮品格低。

不过,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是自己要求的结果。《陶潜传》中说:他对亲朋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据学者考证,陶渊明的亲朋中的“执事者”,很可能就是其在朝任太常的叔父陶夔。陶渊明是熟悉彭泽县的,《归去来兮辞》称“彭泽去家百里”。县令的工资待遇他也是应该知道的,因为在任彭泽县令之前,他还做过一些小官:州祭酒、镇军、建威参军。

再说说督邮的人品。如果陶渊明对督邮早就熟知,则明知其人品低下如“乡里小人”,何必去当这个县令而与之同流合污?若对督邮不熟悉,则督邮人品是否低下,老陶无从得知,为何督邮来县检查工作时,老陶忽然认为其如“乡里小人”而“解印绶去职”?

那么,陶渊明到底为何辞官呢?陶渊明“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酒是陶渊明的最爱,任彭泽县令时,他要求“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作为一县之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狱讼和兵役,而陶渊明的要求却是“常醉于酒足矣”。可见,其出任彭泽县令是慕“公田之利,可以为酒”,终日只在醉乡,把一县之政务弃于脑后。

我们再看看陶渊明辞官的时间。陶渊明不是没有准备辞官的。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道:“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是说要干满一年再辞。然而,他辞官的时间确实让人心生疑问:为什么不选择督邮未至时辞?或选择督邮来后或干满一年再辞官?督邮,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已做了彭泽县令八十一天的陶渊明,要向督邮汇报工作了。可他拿什么汇报呢?此时的陶渊明,已是衣装不振,醉眼惺忪,连起码的礼节都不知道了,县吏提醒老陶“应束带见之”!陶渊明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其实,我认为老陶口里的“乡里小人”并不是对督邮的品格评价,而是酒后吐真言——“乡里小人”就是字面意思,指彭泽县的老百姓。大人为官,小人为民,跟今天的语词不是一个意思。陶渊明这句话的原意应该是:我拿这点工资,不是来天天为彭泽县的乡里老百姓服务的。陶渊明以酒误政事,怕督邮责罚,只得辞官,这就是陶渊明辞官的原因。

由此我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庞统到耒阳县,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张飞与孙乾受命前去检查工作,闻听此状大怒。庞统从容说:“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待我发落。”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

陶渊明和小说家言的庞统何其相似乃尔!陶渊明任县令八十一日,庞统任县令百余日;陶渊明嗜酒,庞统亦嗜酒;陶渊明因酒不理政事,庞统也因酒不理政事。所不同的是:庞统在张飞来督查时,“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毕了”;而陶渊明在督邮来时,无颜面对,只得“解印绶去职”了事。(作者单位:湖北省汉川市法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