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王勃在汉中的往事

作者:陈震

我们熟知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句,是初唐诗人王勃十七八岁时写给一位前往蜀州任县尉的朋友的赠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两句。写了这首诗后不久,王勃自己也踏上了艰险坎坷的蜀道,途经汉中时留下了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作《长柳》。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担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为沛王李贤起草了一篇题为《檄英王鸡》的檄文,这件事惹恼了唐高宗李治,被逐出王府。这也是后人诟病王勃“轻薄为文”的根据。这年五月他踏上陈仓道,经宝鸡、凤州过连云道、褒斜道抵达汉中。在汉中,诗人写了一首题为《长柳》的诗。诗题中所说的“长柳”即今汉中城固县柳林镇古城村。据《水经注·沔水》记载:“汉水又东,得长柳渡。长柳,村名也。汉太尉李固墓,碑铭尚存,文字剥落,不可复识。”清代晚期的蒋清翊在这首诗的题解中说:“长柳,村名也。汉太尉李固墓碑铭尚存。”这里的李固墓至今保存完好。

王勃在《长柳》诗中写道:

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

诗中“晨征犯烟磴,夕憩在云关”两句回顾了秦岭山中风餐露宿、早行晚歇的艰难行程。清晨踏上层层叠叠山路,夜晚栖身在云雾笼罩的关隘。接着“晚风清近壑,新月照澄湾”两句写了汉中长柳村附近的美丽清新自然风光。长柳村濒临汉水,是汉代名臣李固的故乡。离长柳村不远处有一条发源于秦岭的文川河由北向南流入汉水。清爽的晚风吹拂着长柳村附近的沟沟壑壑,一弯新月映照在澄澈的汉水边的一处水湾。诗中的“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还”写出了唐代初年汉中长柳村村民们生活的情形。村外牧童赶着牛羊、樵夫挑着柴担哼着山歌陆陆续续回村,汉水边渔翁钓叟也唱着渔歌满载而归。这两句诗颇有其叔祖王绩《野望》诗中“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意境。诗中写出了唐初汉中农村生活的祥和与宁静。诗的最后两句“客行无与晤,赖此释愁颜”两句抒发了诗人游览长柳村的感慨。行走在漫漫蜀道中,没有可以倾吐心声的朋友,诗人倍感身心孤独,只有到李固墓前向这位长眠于地下的古代先贤诉说心中的郁闷。李固是王勃非常崇敬的古代先贤,他在蜀中所写的《别薛华》一诗中有“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之句。“送送多穷路”看似对人生道路艰险的描写,其实化用了《后汉书·李固传》中“守死善道者,滞涸穷路”的语意。诗人含蓄地指出:像李固那样的正直耿介之士,往往不被世俗所容,必定走入滞涸的穷路。虽然李固因忠贞耿介、不惧权贵、直言敢谏而惨遭杀戮,但他依然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效仿的楷模。这两句诗也许说出了诗人专程到长柳村的目的。

王勃的《长柳》诗用朴实平淡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旅途的感受,描写了长柳村清新、静谧的自然风光,所表达的情感含蓄幽深,对仗工整妥贴,用典自然精妙、不露痕迹,是唐初五言律诗的代表作品。中国的五言诗最初产生于东汉时期。到了南朝齐代永明年间的沈约发现了汉语的四声规律,创立诗歌格律,讲求诗歌的声律与对仗,出现了格律诗。初唐时期五言律诗已基本定型。

羁旅秦岭,即使王勃备尝了人生的艰辛,也使他领略了奇异多姿的自然山水。也许跋涉在蜀道中,他有暇反思了自己在沛王李贤府中做文学帮闲时的无聊与轻薄;也许在自然山水的陶冶中,他领悟到了诗歌的本质与真谛。艰难的蜀道历程也使王勃的诗风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没有被贬谪,没有贬谪后的蜀道之行,在沛王府中过着优渥生活的王勃,充其量只是一个用华丽辞藻为皇权歌功颂德、涂脂抹粉的御用文人。闻一多在《唐诗杂论·四杰》一文中说:“正如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到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台阁上只有仪式与应制,有‘希句绘章,揣合低’。到了江山与塞漠,才有低徊与怅惘,严肃与激昂,例如王的《别薛升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杨的《从军行》、《紫骝马》一类的抒情诗。”蜀道,成就初唐四杰,也成就了王勃。

在汉中稍事停留,王勃继续南行,过剑门关到蜀中,开始了他蜀中漫游生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