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暗藏三大奇人?一人险遭继母暗杀,还有一人和诸葛亮针锋相对

文:岳麓残阳(作者原创授权)

在传统相声名段《歪批三国》中,许多相声表演艺术家都提到了三国中的“三”。其中有明确体现在《三国演义》回目中的“三”,如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等。另外还有许多故事情节中暗藏的“三”,比如经常被提到的“三妻”:吕布恋妻、刘备撇妻、刘安杀妻。还有苏文茂先生提到的三个做小买卖的:刘备卖草鞋、张飞卖猪肉、赵云卖年糕(常山赵子龙老迈年高);三位数学家:研究代数的诸葛亮、研究几何的曹操、研究三角的貂蝉等等。相声段子中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三国”之所以叫“三国”,是因为带“三”字的事情多。

除以上相声包袱以及小说情节中的“三”之外,三国历史上也有很多的“三”,比如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还有著名的淮南三叛:一叛王凌、令狐愚,二叛文钦、毌丘俭,三叛诸葛诞。

相声、小说、历史中三国的“三”已是不胜枚举,然而民间传说,以及其他典籍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三”。比如民间盛传的关羽第三子关索,不仅排行第三,还以三家之姓为名,名为“花关索”,取了三位妻子:鲍三娘及王悦、王桃姐妹等。元代编录的《二十四孝》中,也收录了三位三国时期的大孝子,本期文章就与大家一起聊聊这三位大孝子。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道一直是中国儒家信奉的传统道德标杆,从古至今都被世人奉为圭臬。古之仁君以孝治天下,而笔者所喜爱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中,亦有诸多体现孝道的情节,如水浒中提到宋江、雷横、公孙胜都是至孝之人,宋江甚至有“孝义黑三郎”的名号;《三国演义》中,“夏侯惇拔矢啖睛”一回,夏侯惇的行为不仅凸显了其勇猛无畏的性格,也是孔子所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思想的体现。另外两汉之际的察举制中,“孝廉”也是考察朝廷官员忠孝、廉洁的品质。《二十四孝》中收录了中国古代二十四位大孝子,作为孝道的楷模供世人效仿、传颂。其中恰巧有三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1. 怀橘遗亲——陆绩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县人。东汉庐江太守陆康之子,东吴第一名将陆逊的堂叔。《三国志》载,陆绩六岁时,于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款待陆绩,陆绩将三个橘子藏在怀中。临行拜别袁术,躬身施礼时,橘子从怀中滚落到地上。袁术见状问道:“陆郎来我这里做客,还要揣走我几个橘子吗?”陆绩跪地答道:“我是想拿这几个橘子回去给家母品尝。”袁术见状甚为惊奇,此事亦被传为佳话,后被收入《二十四孝》中,有诗赞曰:

孝顺皆天性,人间六岁儿。

袖中怀绿桔,遗母事堪奇。

《三国演义》中,陆绩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时,作为东吴群儒之一登场,与之针锋相对。诸葛亮反唇讥问他:“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可见陆绩孝行流传之广。

除孝道外,陆绩的学识也十分知名。陆绩在十几岁时便博学多才,见识过人,当时的名人学者如虞翻、庞统等人都与他友善。陆绩成年后成为经学大师,擅长礼经、易经。陆绩曾推算出自己的寿命,以及后来的三分归晋。可见其易学功力之深厚。陆绩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去世,年仅32岁。

2. 卧冰求鲤——王祥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三国曹魏及西晋初年名臣,也是魏晋时期声名煊赫、权重一时的琅琊王氏族人。王祥传记见于晋书,但因其主要生活在司马氏篡魏(265年)之前,故笔者将其算作三国时期人物。

据《晋书》记载,王祥生性至孝,其生母早丧。继母朱氏不慈,常给其父王融吹枕边风,说王祥的坏话,王祥因此失去了父亲的宠爱。父母常让王祥打扫牛圈,但王祥却愈加恭谨。父母有病时日夜服侍,不离左右,睡觉也是和衣而卧。汤药必定自己先尝。王祥家有棵红沙果树结果,继母令王祥守护,每逢有大风雨,王祥总是抱树哭泣。

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最早见载于干宝《搜神记》中,《晋书》、《二十四孝》亦将此事收录其中。有一次,继母朱氏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冰冻,王祥脱下衣服,准备破冰捕鱼(《二十四孝》中说王祥卧在冰上用体温将冰融化),忽然冰块自动融化破裂,跳出两尾鲤鱼,王祥得以拿着鲤鱼回去孝敬继母。继母又说很想吃烧黄雀,不久就有数十只黄雀飞进帐幔中,王祥又拿来奉养继母。乡里人听说这些事情,都惊叹这是王祥的孝心感动了上天。

另据《世说新语》记载:一次,王祥换床睡觉,继母朱氏想对王祥暗下杀手。恰巧王祥起床小解,继母之刀只空砍得被子。王祥回来后,知道朱氏对此事倍感懊恼,便跪在她面前请求处死自己。朱氏因此深受感动而悔悟过来,从此像对亲生儿子那样对待王祥。

虽热继母朱氏不慈,但朱氏所生的王览与哥哥王祥却十分亲善。每每阻止母亲虐待哥哥的行为。因为怕母亲给哥哥的食物与酒水中下毒,王览争着喝母亲给哥哥的酒,并且亲自品尝母亲给哥哥的食物。王览的事迹,被载入“二十四悌”之中。因王祥孝顺父母,爱护兄弟,王览敬爱兄长,故人们将兄弟二人所居之处称为“孝梯里”。后王览一支人才辈出,其中就有东晋的中兴名相王导以及书圣王羲之。

另据《晋书》记载,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受封晋王,王祥与荀顗一同前往拜见司马昭。荀顗主张见到司马昭时行大礼,但王祥确认为这样有损于国朝的威望与司马昭的德行。所以当见到司马昭时,荀顗立即下拜,而王祥只是长揖。司马昭感慨道:“今日才知道您是多么看重我啊!”

有不少史家因上文中王祥的种种事迹而称颂他恪守孝道、兄友弟恭、不媚强权的美德。但也有评论者如胡三省、王夫之等对王祥的所作所为持质疑态度,认为王祥最终在司马氏篡魏时不尽臣节,无动于衷,却在此前的一些细节上惺惺作态,沽名钓誉,不是真正的仁人君子所为。

笔者认为,孝敬父母、爱护兄弟的行为固然值得赞扬,但王祥的孝行并不值得效仿。后母朱氏对王祥百般刁难,万般凌辱,王祥依然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这种“孝”在现代角度来看未免太过迂腐。毕竟子女并非父母的附属品,父母对子女虐待不仅要面临道德的谴责,更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即使放在古代,王祥的行为也未免有些太以德抱怨,甚至可以说有些愚孝。而被儒家尊为圣人的孔老夫子是明确反对以德报怨及愚孝的。二十四孝中还有不少类似于王祥的故事,如虞舜等,都可以视之为古代的思想糟粕,予以摒弃。

3. 哭生竹笋——孟宗

孟宗,字恭武(《建康实录》作子恭),江夏鄂城(今武昌)人。后因避孙皓字讳,改名孟仁(下文统一作孟宗)。三国时期吴国官员,官至司空。

孟宗少年丧父,母亲年老病重,想吃竹笋羹。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不多时,地面开裂,生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除“哭生竹笋”外,孟宗与母亲之间还有其他几则故事也十分感人,可以说是母慈子孝的典范。

孟宗少年时跟随南阳著名学者李肃学习,母亲给孟宗做了一床宽大厚实的被子,宽度是正常规格的两倍。有人见状十分好奇,就询问缘故,孟母回答说:“小儿没有足够的德行来结交有学问朋友,而做学问的人大多清贫,所以我才做了这么一床大被子,让他们在天冷的时候可以一起钻进被窝学习,借此增加他们的友谊,或许可以让他结交几个意气相投的好友。”这也许就是“好基友,一被子”最早的出处。后来孟宗步入仕途,一开始在骠骑将军朱据手下做随军的文员,把母亲也接到军营一起居住。军旅生活异常艰苦,孟宗觉得自己的才华志向难以施展,又恰逢夜雨,屋顶漏水,孟宗触景生情,起床哭泣,并去向母亲道歉。孟母劝慰儿子说:“你现在更应该打起精神,自我砥砺。男子汉大丈夫,这点苦有什么值得哭的?”朱据听说了此事,表奏朝廷,让孟宗改任监管渔业的监池司马。孟宗亲自动手结网捕鱼,做成咸鱼罐头寄给母亲。不料孟母将鱼罐头全部寄回给孟宗,还写信告诫儿子:“你是管理渔业的官员,却寄鱼罐头给我,这不是避嫌的做法。”这就是“孟宗还鲊”的典故。

孟宗的母亲既慈且贤,任何时候都不忘对儿子的勉励、教导。孟宗最终能够一路平步青云,离不开孟母的谆谆教诲。也难怪孟宗对母亲如此孝顺,笔者若有幸成为孟宗的朋友,肯定升堂拜母,认老太太做干妈。

后来孟宗做到吴县县令,根据当时的国家规定,地方官不可带家人赴任,所以孟宗与母亲分隔两地。孟宗心里时时惦念母亲,但凡得到当地一些时下的土特产,都会在第一时间寄给母亲,绝不自己优先享用。后来孟母去世,孟宗甚至不顾国家规定,冒着杀头的重罪跑回老家为母亲守孝。后来吴国高层得知此事,还特意从轻处分,之后又让孟宗继续做官,以示褒奖优待。

《二十四孝》中的三位三国人物,陆绩的故事最为真实,而王祥、孟宗的故事都比较玄幻,充满神话色彩。陆绩童年便知尽孝,孟宗母慈子孝,在当代亦可视为典范,王祥的事迹却不值得效仿。从故事的神话色彩与夸张色彩来看,古人为宣扬孝道的确煞费苦心,但过犹不及,过度的宣传与畸形的事例反而是对人性的束缚与价值观的扭曲。我辈只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良的传统道德继续发扬光大,就是对先贤最大的慰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