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最奇特的一口箱子,竟让五位名人卷入一场无休止的风波

在日常生活中,箱子是一件很平常的东西,平民百姓用它盛衣服什物,达官贵人用它藏金银细软,文人士子用它装四书五经。可是在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口箱子,既没有装什么金银财宝,又没有放什么珍本书籍,更没有装什么衣服布料,却在民国文坛引发了一场备受关注、终无了局的轩然大波,堪称民国时期最奇特的一口箱子。

这口箱子之所以奇特,原因在于由它引发的风波涉及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一位才子、三位才女,还有一位国学大师。

这位才子就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徐志摩。

三位才子分别是:才貌双绝的女建筑学家、作家林徽因;民国时期著名的交际花、一代名媛陆小曼;被誉为“中国的曼殊斐儿”的闺秀派代表作家凌叔华。

那位国学大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学者、思想家胡适。

一口箱子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竟然把这五位民国大咖都“召唤”在一起了呢?它里面到底装了什么东西?这不能不惹人猜想。

其实,这口箱子里从没装过什么财宝或法宝,里面装的只是徐志摩的一些文稿和日记。但是由于,徐志摩与上述三位才女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这口箱子在徐志摩死后引发了两位才女一场“撕逼大战”,从而愈传愈奇。

众所周知,徐志摩喜欢写诗作文,写下了不少诗文稿件和日记书信,而且他有很强的档案保存意识,就专门找了一口木箱来存放这些书稿日记,不管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着。

徐志摩的结发妻子是张幼仪,但在张幼仪刚生下孩子没多久,徐志摩便要求与她离婚,因为他爱上了别人。1925年,徐志摩与一代名媛陆小曼之间的恋情引起时人热议。他为了避风头,选择了去欧洲游学。这时候,他身边那口箱子便不好处理了,总不能带到欧洲一起去旅行吧,于是他只能找个朋友代为保管了。

耐人寻味的是,徐志摩临行前选择的保管人既不是他念念不忘的林徽因,也不是热恋中的陆小曼,而是另外一位女性朋友——凌叔华。

当时凌叔华还没什么名气,只是一个文学新秀,但在徐志摩眼中,凌叔华是一个拥有出众才华和优秀品德的红颜知己,是自己信得过叔的人。用他自己在给陆小曼的的信中来说,凌叔华是“唯一有益的真朋友”。

凌叔华当时也没有多想,只是觉得既朋友信得过自己,而且保管一口箱子也不是什么费劲的事,便一口答应下来。

四个多月后,徐志摩从欧洲回到国内,凌叔华便提出把箱子还给他,没想到徐志摩却找出种种理由,要求仍由凌叔华保管着。还交代她说,如果我徐某人死了,就请你根据箱子里的材料代写传记。

没想到徐志摩一语成谶,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丧生。与她有过种种情感纠葛的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及其视为挚友的凌叔华都陷入悲痛之中。

既然徐志摩提出请自己代写传记,那么箱子中的诸多手稿、日记、书信当然都是重要的一手资料,传记作者有必然认真阅读。于是,凌叔华打开箱子,但看过之后却有令人非常意外的发现。

原来,箱子里不但有徐志摩的诗文稿件、往来书信,而且有陆小曼的两本日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与林徽因在英国相恋时的两三本日记(通称《康桥日记》)也赫然出现在其中。这些日记是用英文写的,因为里面有徐志摩对林徽因最热切的爱意表白,这些内容他断然是不希望陆小曼看到的;日记中还有不少关于胡适、张歆海等名人的闲言碎语,一旦公开的话必然惹出麻烦;而在陆小曼写的两本日记中,有不少内容是对林徽因的谩骂,这些当然不能让林徽因看到。

凌叔华看完箱子里的内容,当时就惊出一身冷汗,心想要是这些敏感内容不小心泄露出去,那可真是要了亲命了。这时她也才明白当初徐志摩为何不肯把箱子取回去,而是让自己一直保管着。

但是徐志摩死前又曾让另一位著名作家沈从文给自己写传记,而且把他带着凌叔华家中,让他看了箱子里的内容。所以凌叔华保管着徐志摩这口“八宝箱”的事,并不是什么秘密。但凌叔华始终本着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原则,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它。

然而,徐志摩的信任,却把凌叔华牵扯进一场没完没了的纠纷之中。

徐志摩去世后,小箱子的事传入人们耳中,很多人都抱着一种探秘心理,想亲眼看看这口神秘的小箱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其中最渴望拿到它的无疑是两个人:一是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她的理由是为徐志摩编辑日记集;二是徐志摩曾经的恋人林徽因,她得到箱子的想法更加强烈,以为徐志摩写传记为由屡次找凌叔华索要。

不过,凌叔华早知道里面有些内容不能让林徽因看到,再者她只是徐志摩的绯闻情人,没有给她看的道理,因此凌林二人一个千万百计索要,另一个死活不肯给。

林徽因急了,越发觉得箱子里有问题。她是一个非常注重自己声誉名节的人,容不得有这样的“把柄”流落在外。她见凌叔华就是不肯把箱子交给自己,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文坛领袖胡适出面去找凌叔华讨要。

胡适一出面,凌叔华没辙了,只好交出“八宝箱”,没过多久,这口箱子就落到了林徽因手里。但她拿到手却发现《康桥日记》里缺少了很关键的一部分,她气急败坏,再次写信给胡适狠狠地责骂了凌叔华一通。

在胡适的催逼下,凌叔华只好把缺失的部分交了出来,仍然落到林徽因手中。

经过这几次折腾之后,凌叔华又愧又悔,觉得很对不起徐志摩,又写信给胡适诉苦。

另一方面,陆小曼也对凌叔华意见很大,她虽然为已故的徐志摩编辑了一册日记,但内容很单薄。为此陆小曼埋怨“有人不肯拿出来,我也没办法”,言下之意自然是指责凌叔华。

由于徐志摩的“八宝箱”已经到了林徽因手里(据说胡适在转交过程中也偷偷留下了对自己可能造成影响的一部分内容),凌叔华已经没办法按照徐志摩生前所托帮他写传记。在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她便一直活在对亡友的深深愧疚之中。

造成这一系列风波,究竟是谁的责任:凌叔华的轻信于人?胡适的多管闲事?林徽因的不依不饶?或许,源头还出在徐志摩身上——滥情就滥情罢了,为什么要留下这一箱子是非之物,让凌叔华代为受过,让与她有过情感纠葛的女人在他死后个个坐卧不安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