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第五天丈夫离家出走,她守活寡68年,丈夫家喻户晓

1911年的某一天,一位远游他乡的未来的天才少年接到了一封母亲的家书。信上说,母亲已经为他订好了婚事,女子是他一位远方叔母的亲戚,和他们家门当户对。他的母亲已经亲自去看过了,女子正在读书,人品好还没有缠裹脚。这些都甚合少年的心意,在那个婚姻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少年也不好拒绝。于是就趁着次年的年假回家把婚事办了。

其实这位少年在10岁的时候便和一位年纪相仿的女子订了婚,只是女方不幸早夭。后来又有人给他说了一位王小姐,和他年纪相仿。只是那个时候他五哥的未婚妻也不幸刚过世,那个年代长幼有序,于是这位王小姐就说给了五哥成了他五嫂。自此以后,少年便不再感兴趣于订婚这事儿了。就这样一拖好几年,尽管期间也曾有不少媒人来访,可没有一个成事儿的。少年的婚事就这样拖到了1911年这天。

郭沫若母亲和张琼华

可是1912年婚礼那天拜完天地,喝完了交杯酒后,原本无限期待的少年霎时间再也高兴不起来了。因为当他借着昏昏然的烛光要把新娘子看个究竟时,他发现自己娶的新媳妇不仅有一双三寸金莲的小脚,而且揭开头纱后的长相也和自己想象之中的千差万别。于是少年极度失望的走出了洞房,从此他的那位新娘子也再未得到过丈夫半刻之欢娱。

这位少年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近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先生,当时他娶的女子名叫张琼华。郭沫若和张琼华的婚姻完全是包办的旧式婚姻,是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郭沫若和张琼华完婚后,他只在家郁郁寡欢的待了5日便匆匆坐船去了成都。

是啊,走出封建的樊笼许多年,接受了那么多新的东西。郭沫若怎肯任命,一个伟大的诗人有如此性格才算匹配。然而却苦了张琼华,这个女人从此便彻彻底底沦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最大牺牲品。郭沫若是一走了之,从此逃离了。而张琼华莫说不懂得逃离,就算是逃离了又能去哪儿?在婚姻生活中,她注定是个彻头彻尾的弱者,是毫无尊严的奴隶。

郭沫若离开老家后,尽管后面也曾有过返乡暂居,但一直未和张琼华同居一屋过。而张琼华在郭家,尽心尽责的替郭沫若为他的双亲尽孝,在郭家默默的守候着远走的丈夫,而且一守就是68年漫长的岁月。张琼华为郭沫若守活寡守了68年,一个女子最大的“忠贞”也莫过于此了吧。

往大了说,张琼华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可往小了说,她就是郭沫若最大的辜负者。既然如此何必当初,不喜欢人家,对人家一无所知之前为何选择草草完婚?婚后的不负责就是一个男人最大的失职,是流氓。倘若张琼华貌美如花,我想郭沫若定然不负了。一个男人在婚姻上的野性返祖,这无可厚非。但就算她长得再丑,也应该推己及人的想一想,毕竟她是一个人不是买来买去的牲口。

第一次婚姻后的离家,郭沫若就是在抛弃张琼华。尽管后来郭沫若也曾表示过歉疚。后来郭沫若去了日本留学,在日本他和一个叫佐藤富子的富家女好上了。佐藤富子为了郭沫若不惜和家族决裂,为郭沫若生育了四子一女,然而最终郭沫若还是辜负了佐藤富子。后来郭沫若又爱上了于立群,于是1939年元月在周恩来的主持下,郭沫若和于立群在重庆完婚。

于立群

而张琼华则一直在郭沫若的老家,默默的守候冰冷,像一头老黄牛被封建的枷锁套牢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独守空闺孝敬公婆。68年从未对郭沫若有过哀怨,她虽然没有沉鱼落雁的娇容,但她有一颗善良忠厚的心。任何的时代巨子,当和这颗心比起来的时候都不值一提了。1980年,张琼华在四川乐山走完了她凄惨不堪的一生,终年90岁,未曾留下一儿半女。

而张琼华一生对郭沫若的坚守,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一个旧式女子被妇道被夫权的迫害。所幸的是,那个年代已经远去了。而婚姻中,依然不乏这样凄苦的女子。她们一生碌碌,却得不到应有的幸福。不知道是男人错了,还是女人错了。总之,女怕嫁错郎的古话用来总结这样的婚姻一直很合适。然而,嫁给什么样的郎又是对的呢?冥冥之中,不得不让人对命运敬畏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