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后宫女人众多,为什么一生只能结一次婚?这里有一个特殊规定

我国古代一直盛行男尊女卑的思想,认为出嫁的女人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严格遵从三从四德。古代的男人们也大多都有三妻四妾,皇帝就更不用说了,后宫更是嫔妃无数,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只要他们想要,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么。

明朝时期,宫中皇后一人,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 之上。到了清朝时期,后宫中设:皇后一名、皇贵妃一名,贵妃二名、妃四名、嫔六名,并且,贵人、常在、答应、官女子,人数不定。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皇帝在迎娶各宫嫔妃时,因各个妃子地位、等级不同,其所需遵循的礼仪和要走的流程都是不一样的。作为后宫最尊贵的女人——皇后,嫁给皇帝时则需要走的礼仪流程较其他嫔妃要复杂得多,当然,这也是其身份的象征。

可能与我们想的不大相同,皇帝虽有众多妃嫔,但是,正常情况下他一辈子只能结一次婚(若皇后被废或是病故,才能再次结婚),即:与皇后的大婚,其他妃子只能行册封之礼,不能享受大婚的排场。关于皇帝的婚礼,一般都讲究礼仪,但其实“礼”和“仪”是有一定区别的。

《礼记·哀公问》:“大昏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亲迎。”

“礼”强调内在的,精神层面的。“仪”则更着重于一种形式,通过仪式来体现“礼”的内涵。皇帝与皇后的大婚流程与民间百姓结婚所要遵循的流程相似,一般都遵守《礼记》中的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

不过,作为皇帝,他的婚姻一般是政治联姻,不存在问名一说,但是,纳彩还是有的。也没有亲迎这个环节,皇后一般由她的娘家人隆重的送入皇宫。明清时期,皇后作为正妻,嫁入皇宫时的排场自然是很大的。

由专门的轿夫从大清门抬进来,经天安门、午门至后宫,设卤簿,宫廷乐队奏乐,王孙贵族、文武百官朝贺礼。但普通嫔妃只能从神武门进入皇宫(神武门为紫禁城后门),更别说乐队奏乐和百官朝贺了。

我们所熟悉的晚清皇太后慈禧,当年就是从神武门进的皇宫,先被封为贵人,再一步步升至懿嫔,之后儿子载淳登上帝位,遂被封为皇太后。所以,未能从紫禁城正门进入皇宫一直是她不可提及的心病。

后来,她的儿媳——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鲁特氏,仅因为在她面前说:“臣妾是人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这样一句话,就被慈禧嫉恨在心,在同治皇帝死后,她便逼着阿鲁特氏为其殉葬了。

清朝时期,坤宁宫一般是皇后的住所。皇帝与皇后的大婚虽说极尽奢华,但贴喜字,绣喜枕,燃喜烛这种民间习俗也是有的。大婚时,坤宁宫主红色调,红色的被褥枕头,红色的床幔,并绣上两个讨喜的娃娃一男一女,床垫下还会铺上花生莲子寓意多子多福,整个气氛喜气洋洋。

迎娶普通妃子时,就精简得多了,不会像帝后那般极尽荣宠。《甄嬛传》中我们看到,皇帝册封甄嬛为莞贵人时,在她的寝宫放了喜烛贴了红喜子,并在被褥下放了花生、莲子等,就像民间结婚所置办的一样。甄嬛见后喜不自胜就连身边的槿汐姑姑也说:“皇上对小主用心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若以甄嬛当时的地位是得不到此等厚待的。

皇帝与皇后结婚还是有很多必须的礼仪需要遵守的,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动在婚前婚后一大堆,要向天、地、祖先表达敬意。在拜了天地之后,自然就是进入洞房了。

进入洞房的时候,皇后需从火盆上迈过,寓意驱邪避凶。新房内放置了餐桌,桌上摆了象征夫妻同席吃饭的各种东西,新人需每一样吃一点,象征以后两人就吃同一锅饭了。在内务府女官、福晋等人的服侍下,吃长寿面,共食“子孙饽饽”。

之后,便是喝“交杯酒”,也叫“合巹礼”,这并不是喝对方的酒杯里的酒,而是喝各自掺到一起的酒。之后,便可入洞房,行周公之礼。但是,皇后并不是由皇帝牵至洞房处,而是被宫人引入账内,脱去华服,躺床上等着皇帝。

皇帝由侍寝的宫人引入房间,脱去华服,穿上便衣,这才被人引入内室,与皇后躺到一张床上,享鱼水之欢。并且,清朝皇帝在正式娶皇后之前,还有一个特殊的环节,就是选秀女。选秀女并不是一种制度,但是,它却以制度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清朝皇帝在大婚前,每三年选一次秀女。但是,清代的统治者是满族,所以,只有满洲旗人才能参与选秀。初选时被刷下来的人便可回家自行选嫁,初选被记名的,可被指给亲王,或者,等待复选。复选中,有人可被选为皇后,也有人被选为皇妃。

一般被选为皇后的都是家庭背景资深的人,毕竟,那人是要与皇帝并肩母仪天下的,自然是不可能出自小门小户。

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帝能举行大婚的,一般是在很小的年龄就即位做了皇帝。其实埋在古代,“皇帝大婚”更可以看作是一场帝王的“成人礼”,其目的就是表示:“皇帝长大了。”且绝大多数举行过“皇帝大婚”的皇帝,都是在婚后真正亲政的。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的“大婚”》、《明清时期的后宫》、《礼记·哀公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