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与张作霖交往,送厚礼仍换不来安全感

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一百二十二):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

清朝末年,溥仪与张作霖两人,一个是高高在上、说一不二的大清皇帝,一个是仰之鼻息、食其俸禄的“统领”。未及几年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一跃成为手握重兵、权倾天下的风云人物,一个却失去江山、仅剩下一个“末代皇帝”的空衔。本应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却在清末民初的时代风云里,演绎了一段你来我往、相互利用的交往短剧。刀口舔血的“剿匪”营生,为张作霖赚得宦海生涯的第一桶金,也让他有机会与刚登基的溥仪初次接轨。溥仪赏赐张作霖顶戴花翎,并以总兵记名,擢升为“洮南镇守使”。武昌起义之后,张作霖在观望之后做出决定,选择与清廷站在一起。

其后,自然让风雨飘摇中的大清感激涕零,溥仪再次对张作霖进行破格封赏,任命他为“关外练兵大臣”,并再次赏戴花翎。一心热衷于升发的张作霖,从未见过这么大的封赏,不禁受宠若惊,马上以“社稷之臣”的自负感,联合冯德麟、吴俊升等三十三名武将,拍电称要“勤王”。电文更是直言:“只汲汲于大局之和平,虽有议和之议,但如斯缺乏诚意之和平,殊无讲求之必要,吾人所可取之途径,惟有武力而已。东三省与内地各省不同,军队部署既定,且勤王之心亦厚。劲旅数万,一旦有命,即可取道山东南下,以区区微忠尽瘁。”当时溥仪尚且年幼,否则也会被张作霖的“耿耿忠心”所铭记。

不仅如此,当直隶张怀芝来电,约张作霖带兵进关“勤王”时,他“即电复允许,拟即自带巡防队数营赴直”,只是由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认为他在“保安会甚孚众望,恐一日离省人心浮动,故特挽留”,因而未能前往,否则张作霖其时便有机会挺进关内。随着溥仪退位,张作霖的谋士袁金铠为他出谋划策:“冯德麟因你升为督军,时有不平之色。莫若令其入京,暗中参加张勋密谋,事成大帅不失戴诩之功,不成以冯当之,卧榻前免去他人酣睡,亦调虎离山之计也。”张作霖对袁金铠的进言“深以为然”。此后,扳倒冯德麟的张作霖,距离“东北王”自然更进一步,随着实力大增,对溥仪的同情,也不再那般遮遮掩掩。随着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击败直系军阀,张作霖的闪耀有目共睹,溥仪也感到张作霖之实力,乃于张作霖过寿之际,花了血本送了厚礼。

最终,礼单不止三镶玉如意一柄、五彩九桃瓶一对、五彩双象耳瓶一对、五彩小瓷盘一对、青玉大吉葫芦小插屏一对、打簧洋钟一对、洋烟一匣、红雕漆圆盒一对、绮霞缎衣料八端。此外,溥仪还于一星期后补送“万古英风”匾额一面,并福寿字及古玩等多件。数量之多、礼品之贵重,在溥仪的“送礼史”上也属罕见。不过在是年秋天,溥仪却被西北军逐出了紫禁城,虽有张作霖的示好,仍感觉没有安全感,遂逃往日军馆区,此举让张作霖十分难堪,直言:“只要我张作霖在北京,难道还会在醇亲王府,发生损害您的事情吗?”次年,张作霖约溥仪在曹家花园见面,见怪地说:“您不该在我带兵到了北京之后,还往日军那跑,我是有足够力量,保护您的。”谈话结束后,还当着日军便衣的面,故意大声地说:“要是小鬼子欺侮了你,你就告诉我,我会治他们!”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