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埋着一深明大义的母亲!

01

在中国古代史上,曾出现过无数可敬可佩的伟大母亲。

比如,

知书达理的孟母;

爱国爱民的岳母;

聪慧睿智的孝庄…

而在三国时候,也曾有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却鲜少为我们所知。

她,便是曹魏尚书王经的母亲。

王经,字彦纬,冀州清河郡人,出身农户。

因得益于同乡、大鸿胪崔林赏识,获得提拔,出任郡守。

据问度娘,这郡守差不多相当于现今的市长。

从农民到市长,可谓平步青云,连升N级,王经难免有些飘飘然。

这时,母亲马上就敲上了边鼓:儿子啊,你是农家子弟,今能做到二千石的官,事情太过头了不吉祥,可以到此为止了。

王经很孝顺,嘴上虽没反驳,心里却说:二千石的郡守算什么?我的仕途才刚刚开始呢。

还别说,没几年功夫,为官清正、能力确实不弱的王经就做到了尚书的职位。

但,母亲的顾虑,也正一步步变现。

突然有一天,夺命大祸就临了头。

02

这桩祸事,还得从一场杀得血肉横飞的宫廷政变说起。

政变的一方,是曹魏的第四个皇帝曹髦,一个不折不扣的蔫人。

自公元254年,年仅14岁被扶立为新君起,曹髦就成了政变的另一方、权臣司马昭手中的提线木偶。

司马昭身为当朝大将军,兼理相国,一手握着枪杆子,一手攥着笔杆子,动不过嘴就动枪,能动枪绝不吵吵,自是牛.逼哄哄,全然不把曹髦放在眼中。

就连曹髦发道整饬街边商贩、无足轻重的圣旨,司马昭都要指手画脚,折腾他改了又改。

贵为九五之尊,却天天遭受嘲讽,贬损,曹髦憋屈得要死,无处发泄,于是赋《潜龙》诗一首:

伤哉龙受困,不能越深渊。

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

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我曹髦是龙不是虫,本该飞升在天,潜游大海,如今却被困井中,连泥鳅黄鳝都特么张牙舞爪来欺负我。

哪料,这首诗很快就被司马昭看到了。

次日上朝,司马昭当着文武群臣的面,破口叱责曹髦道:你们曹家天下都是我们司马氏打下来的,你个薄情寡义的竖子,为何骂我是鱼鳖虾蟹?

一通怒骂,司马昭悻悻而去。

回到宫中,曹髦越寻思越窝火,禁不住涕泪横流。

哭着哭着,突然拍案而起,咬牙发了狠:生得窝囊,活得憋屈,我还算男人吗?司马老贼,咱走着瞧!

03

清朝大儒、自号船山病叟的王夫之有言:“至弱之主,必有暴怒”。

用民间大白话说,那便是:蔫人出豹子。

连遭霸凌欺辱之下,曹髦这个蔫人彻底红了眼,马上召来平素视为心腹的三个臣子,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

这三个臣子,分别是尚书王经,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

一君三臣,甫一碰面,曹髦便忿忿然道出了一个流传后世的成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与司马贼势不两立,今天你们要助我,诛杀此贼!

三人听罢,皆心惊肉跳肝儿颤:皇上并非闹着玩,说气话,而是要动真格的。

可事实是,敢和相国斗,无异于以卵击石,癞蛤蟆跳油锅,自己作死。

还请陛下再忍一忍,万勿意气用事。尚书王经诚恳劝道,如今,司马氏权倾朝野,到处都是他的爪牙。再者,陛下的皇宫卫队寡弱不堪,又怎斗得过人家的精锐府兵?

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紧跟着附和,陛下三思,四思,再思啊。可曹髦斗意已决,当即将讨伐司马昭的诏书掷于地上,调兵遣将去了:

就这么定了。

谁死谁活,今晚便见分晓!

04

尚书王经见曹髦不听劝,唯有摇头叹气的份儿。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则相视一眼,前脚刚出殿,便将王经拽到了背静处。

王大人,皇上这么做,有几分胜算?侍中王沈问。

王经答:半分没有。

既然没有,还去送死,这不脑袋进水了吗?散骑常侍王业接茬。

王经敛眉问:你俩啥意思?

这还用没说吗?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咱找司马相国告密去。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异口同声说道。

王经一听,鼻孔里蹿出一股冷风,转身就走: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你们去吧。

接下来,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还真就屁颠屁颠跑去了相国府。曹髦则穿铠披甲,跃上战车,亲率宫中三百余僮仆侍卫,擂鼓呐喊杀了去。

别看动静不小,下场却很惨。只一个照面,曹髦的乌合之众便被司马昭的精锐府兵打得落花流水,死伤大半。而此时,尚书王经业已回到了家。

母子相见,当院站定,但见王经肃容整衣,将膝一沉,噗通,恭恭敬敬跪在了母亲面前。

05

母亲不解,询问缘故。

母亲,想当年,儿子不该不听你的话啊:

王经三个响头磕过,接着把皇上曹髦不堪受辱,意欲诛杀司马昭,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这俩货变节叛主,并拉拢他向司马昭告密等诸项事宜,从头到尾,原原本本,全给母亲说了一遍。

明摆着,司马昭只手遮天,飞扬跋扈,胆敢不站他的队,哼,昭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母亲大人,自我幼时,你便教我做人当心存仁义,做事需光明磊落。儿子做到了,却连累您了。儿子大不孝啊。

当王经向母亲悲声谢罪时,年仅19岁的曹髦已遭击杀,喋血街头,从此成为史上最值得敬重的窝囊君王。

而王经家中,母亲听罢,居然脸色如常,笑着回答说:儿子,你做得对。在世为人,谁能不死?只怕死的不得其所。为此事大家同死,还有什么遗恨!?

果然是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儿子秉守气节,重义重情,母亲欣之慰之,与之同死,又有何惧?

事实也是,司马昭弑君后,立即抓捕王经及其母亲,交由廷尉处置。

不久,王经母子同上刑场,凛然而笑。刑场外,故吏向雄悲怆恸哭,情动长街。

及至司马昭嫡长子司马炎篡魏建晋之后,亦心怀感愧,诏告天下称:已故尚书王经,虽身陷刑法,但其义不卖主之举,实属可敬可叹。

而更值得敬畏的,还有一颗刚强母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