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桥话画:任仁发《二马图》骂尽天下贪官

《二马图》,元代,任仁发,绢本设色画,纵28.8cm,横142.7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画鉴赏

在元代画家中,除了赵孟頫以外,与他同年出生的另一位画家任仁发也是一位难得的绘画通才。任氏晚年创作的传世杰作《二马图》是一幅有着明确讽刺内容的作品,绢本,纵28.8厘米,横142.7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二马图》画面很简单,画家在虚拟的空间内只画肥瘦不同的两匹马:前边是一匹呈橙白二色的花马,骨壮膘肥,皮毛光滑,曳缰垂地,昂胸挺肩,踏着轻快的碎步,尾巴扬起飘动,显得自在得意,神完气足;随在这匹马后边的则是一匹骨瘦如柴的棕色马,条条肋骨清晰可见,它低着头,步履蹒跚,尾收鬃脱,显出吃力疲惫、神气凋丧的样子,与肥马形成强烈对比。另外,这两匹马除了肥瘦对比之外,其笼头和缰绳也有明显区别,肥马虽说带着马笼头,但是马缰绳却拖在地上,一眼便看出是脱缰之马,且马自然昂扬,毫无约束;相比之下,瘦马不仅带着马笼头,马缰绳也绕在马脖子上面,低首垂头,显出长期辛苦疲劳之态。

任仁发《二马图》

此作品采用描物代人的手法,以极其写实的手段,运用精细流畅的线条勾勒描画了马匹的轮廓,马的造型准确逼真,其皮毛的质感、毛色的过渡极为细致巧妙,用笔劲健且富于变化,设色明丽清雅,线条极富表现力,赋以色泽,颇具唐人画马的传统。

元代画家任仁发继承了唐宋以来重视写实的优良传统,并有新的发展创造。古人评其画马可与唐代画家曹霸、韩斡比高低,且“笔意独得”。从他的传世杰作《二马图》中,便能看出他继承绘画传统和创新之处。

画趣拾珍

东汉青铜器马踏飞燕

人和马从远古起就是共生的关系,所以人对马的形体非常熟悉也非常喜爱,认为它是一种美的体现,自原始时代的岩画到后现代派绘画,马一直是美术的主题之一。汉代以马为主题的石雕、玉雕、木雕、砖刻和铜器独步中国美术史,而画马到唐代更是蔚为壮观,形成专业画家,马画成为独立画种,许多画家因画马名噪当世,留名画史。中国以马为题材的艺术形成,堪称中国一绝,从雕刻到绘画,从兵马俑到马踏飞燕,从青铜到陶瓷,中国马的艺术始终不衰,每一个种类堪称世界级的文物都少不了以马作题材的作品,都把马的神情和内在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博得中外人士的青睐和赞美。

唐朝以“调马”为主题,记载有《内厩调马图》和《出浴图》,通常描绘一群御马被喂养、照料的情形。这些内容在后世也反复出现,甚至在日本屏风画中也可以看见。这些主题的作品在宋朝则被称为“秣马图”或者“飞龙饮秣”。虽然现在已经看不到这些早期作品了,但我们可以在金朝(1115-1234年)的壁画上找到类似主题与风格的绘画,在金朝壁画中斜向马槽和制造透视效果的倾向仍然与宋朝绘画技法有关。到了元代,许多门类的绘画逐渐萎缩,而马画依然是焦点,马画对蒙古人的巨大吸引力也不难理解。在整个元朝,无论朝廷内外,画家经常用马这个主题来传达大量的政治社会信息。

作为一位极负盛名的马画家,却鲜有保存至今的画。更复杂的是,他的画与其忠实的追随者的画难以分辨清楚,其中包括他的儿子贤材、贤能、贤佐和贤德以及他的孙子任伯温。在任氏子嗣中,任仁发的三子任贤佐尤其善于复制父亲的风格,而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任伯温所作的《人马图》中也同样可以看出任仁发的风格。在任仁发的作品中,收藏于美国尼尔森-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九马图》或许是最为重要的一幅。

任仁发《九马图》局部

这幅作品描绘了御马厩中喂食的情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两匹马由马倌牵着出发;第二部分描绘了两匹马在水槽中饮水,另外一匹马由马倌牵着匆匆赶来;第三部分描绘了围绕着食槽的四匹马,其中两匹正低头吃草,另外两匹则昂首四顾,两位马倌正在伺候它们进食,其中一位拨弄着食槽,另一位手持托盘走向食槽。图中对马的姿态与脾性的描绘如此生动而真切,正体现了观察者细腻敏锐的目光和娴熟专业的绘画技巧。任仁发《九马图》的声誉一直延续到元末,也为后世众多马画家提供借鉴。任仁发去世后不久,其孙任伯温继承了这幅作品,还请杨维桢题词,杨所写的内容与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版本相吻合。从任仁发画中堆叠的人马与正面马槽看来,他似乎对透视没有兴趣,但这种平面堆叠的人马却创造了一种留白与平衡的美感。任仁发对马本身的描绘也同样反映了技法随时代推移的改变。

除了《九马图》,任仁发还画过描绘同样场景、主题的画,但画中只有七匹马,这幅作品在15世纪明朝时期被两个文人记载下来,对同一幅作品提供了佐证。吴宽(1435-1504年)写了一篇关于任仁发的《七马饮饲图》的文章,图像内容与尼尔森-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画相似,只是缺少了前两匹马。与吴宽同时代的文人王鏊(1450-1524年)同样谈及过任仁发的《饮饲图》,特别提到了这幅画描绘的是七匹马在御马厩中被喂养的情景。这两位文人也许谈及的是同一幅作品,有一种可能,即任仁发根据同一主题曾经画过两幅不同的作品,抑或在十五世纪中叶任仁发的《九马图》已经被别的艺术家大量模仿,同一幅作品逐渐发展出了不同的变体。任仁发对马匹喂水喂食的设计成为后世许多艺术家临摹的范本。这可以从法国巴黎的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钱选的一幅长卷《驿马图》中找到线索,钱选在画作中布置了16匹马,虽然从画风来看,它离原始的“饲马图”已经相距甚远,但还是出现了任仁发画中的特点,包括《九马图》中的一些特色。

任仁发《二马图》局部

任仁发是与赵孟頫同时代的画马名家,与赵相同,他供职元朝负责水利事务。他是一位忧国忧民,鞭笞贪官,推崇清官的爱国人士,往往别出心裁地在其画作中予以抒发。

任仁发和大部分元朝文人画家一样,都喜欢用画来表达自己,因此他的画通常蕴含众多象征意义。他的《九马图》也不例外。元代诗人丁复曾根据类似画面题过一首诗:群马共一槽,一马独不食。麒麟在羁束,万里未尽力。岂不念一饱,俛首悲向枥。奚官倚修栁,面目好颜色。瑶池定何许,天高莫云碧。这里,“麒麟”是一匹不肯加入众马进食的马,它极其渴望回归瑶池——属于它自己的地方,而不是在这里为了吃饱喝足而被限制自由。显然,丁复以马喻人,暗讽了中国文人被蒙古统治者所限制的残酷现实,不屑当权者给他一官半职,这正如他笔下所写的“麒麟”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麒麟心系天高云碧,也正如当时的文人渴望还朝之时。

任仁发《二马图》局部

《二马图》是任仁发传世作品中备受后人称道的一件。他的鞍马画学习唐代风格,又吸取了宋代李公麟的手法,在艺术水平上并不亚于同样善于画马的画家赵孟頫。与赵孟頫相比,任仁发的马用笔更精湛,着色更均细,马的造型也更为准确,虽然极为写实却亳不呆板,工细但又具足英姿,在元代画坛堪称一流。

不过这件作品为人称道的还不仅是它的艺术水平,画中的政治寓意同样发人深思,关键在于卷后作者的长段跋语:“予吏事之余,偶图肥瘠二马,肥者骨骼权奇,萦一索而立峻坡,虽有厌饫刍豆之荣,宁无羊肠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剥落,啮枯草而立霜风,虽有终身摈斥之状,而无晨驰夜秣之劳。甚矣哉,物情之不类也如此!” 在写完对两匹马的评语后,作者笔锋一转,进一步议论道“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污滥之耻欤!按图索骥,得不愧于心乎?因题卷末,以俟识者。月山道人”。

任仁发《二马图》跋语

读过《二马图》后面卷后的跋语,原来画家意在通过画两匹肥瘦不同的马,借喻官场的得失利弊。画中所画肥马比喻官场中那些“肥一己而瘠万民”的贪官污吏,他们吸食民脂民膏,故而肥壮;而瘦马则比喻“瘠一身而肥一国”之廉明勤政的清官。以此表明了自己立场:应当以前者为戒,以后者为学习典范。了解了作者作画的意图之后,返回来再仔细观察画中肥瘦二马,就会发现两匹马从细节到整体的鲜明对比。作者在画中还安排了一个不大为人注意的细节,那就是肥马的缰绳松开拖在地上,而瘦马不但有笼头,缰绳还套在马脖子上。一匹是没有约束的脱缰之马,失去了控制,就会无法无天,鱼肉百姓而肥己;另一匹是有约束的拴着缰绳的马,有了管束才能尽心尽力,克勤克俭。在这里任仁发似乎又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于官吏管理的看法,其用心可谓十分良苦,流露出的社会责任心在元初文人画家中是不多见的。

这幅并无任何其他背景和道具的《二马图》卷,看似简单,实际上寓意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状。从二匹马的造型,色彩和线条处理上不难看出,作者的思想认识是非常深刻的,思想表达也是淋漓尽致的,以对比、隐喻、拟人的手法讽刺贪官污吏,而为那些不被重用、终生不得志的士大夫鸣不平,借以抒发自己刚正不阿的心态,曲折地表明任仁发的态度和观点,对当时官场乃至社会的种种腐败黑暗,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和无情的针砭。同时表达一种人文启示:贪得无厌只求索取的人是被人民所唾弃的,而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人是值得人民永远尊敬的。

与赵孟頫高贵的出身,显赫的地位不同,任仁发出身贫寒,全靠自身发奋读书才得以走上仕途,并成为元代初期著名的水利家,在任职期间,他从事的是兴修水利的工作,曾经主持过吴淞江、通惠河、全通河、黄河等河流的疏通与修造工程,做了很多造福于民的大事。因此,虽然也是一位文人出身的画家,任仁发与同时代其他文人相比少了几分清高,多了几分实干。作为一个干实事的官员,他也许没有太多时间与其他的文人结交往来,与他同时期的文人对他的谈论也少之又少。不过,任仁发对绘画的专注在他那些精美得令人惊叹的作品中是显而易见的,他在公务之余从事绘画,无论鞍马、人物故事还是花鸟画都有精深的造诣。除了画马以外,任仁发的人物与鸟画得也很好,并有大量的作品流传下来,说明他在绘画上是十分勤奋的。

任仁发《张果见明皇图》

他的人物作品《张果见明皇图》表现的是八仙之一的张果老谒见唐明皇李隆基,在明皇面前施展仙术,幻化神驹的故事,画中人物情态各俱,十分生动,衣纹用的是细而韧的游丝描法,着色清丽古雅。他的花鸟画师法五代黄筌,画法精细富丽,《秋水凫鷖(音同:义)图》是任仁发仅存的一件花鸟作品,画中有四种禽鸟,有的梳理羽毛,有的在水中嬉戏,有的在枝头啼叫,岸上的花枝树叶俯仰生姿,生机勃勃。画家从小生活在松江水乡边,家人邻居都以捕捉水禽、野雉为业,因此各种飞禽野鸟在水边的生活对他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当他用绘画表现起来时,自然是得心应手,不在话下了。

名家小传

任仁发(1254—1327年),原名霆,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元代杰出的书画家,书学李北海,画学李公麟。他擅长人物、花鸟,尤精于画马,在元代与赵孟頫齐名。曾奉旨画渥洼天马图其熙春天马二图,仁宗诏藏秘监。任仁发还在画技理论方面著述颇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出圉图》、《二马图》等,俱极精;《春水凫鹥图》轴,藏上海博物馆;《饮中八仙图》、《横琴高士图》等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神骏图》、《三骏图》、《九马图》在美国;《饲马图》在英国;《文会图》、《牵马图》等在日本。他还是著名水利家,历任官职都水庸田使司副使﹑中宪大夫﹑浙东道宣慰使司副使等职﹐主要从事水利兴修﹐在中国水利史上作出过有益贡献﹐著有水利专著《浙西水利议答录》10卷。​​​​

文章来源于画家邱汉桥新浪微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