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与人 文/刘浪

向井而汲,本是人与物的关系。而大家共用一井,便衍生出人与人的关系。

唐代《资暇录》载,南朝宋有一计吏,离开驿站时,以为自己一走千里,再不会喝这驿站井里的水,就将剩余的喂马草料倒进了井中。后来,他再过此驿站,热渴难耐便饮此井水,不忆前所弃草,结果被一根莝草刺穿喉咙而死。无神论不应讲因果报应,但这则故事讲述的道理却很深刻:请遵守社会公德——比如这眼井,你不再用,可别人还要用,不要因为你可能不用了,就污染它,糟蹋它。

杨柳青传统年画中,有一幅名叫《一心情愿》,画中一口水井,由围栏围着,以保清洁。因为小村缺水,大家饮水全靠这口井,村里人都知道要爱护它。井边有一人用竹竿在井里面搅,为的是捞他的碗。尽管旁人劝阻,他却无动于衷,仿佛在说:“我的碗要紧,你们喝不喝水,与我何干?”像这样只知有己、不知有人,没有公德心的人,又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

大家共用一井,需要保洁爱护,这不只体现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更彰显出集体观念的重要性。除了保洁爱护水井,人们还需要互助,需要礼让,需要体现对他人的尊重。此虽是细碎杂事,但人品高下,当下立见。

阮瞻,“竹林七贤”之一阮咸之子,《晋书》为其立传,称许他的恬淡,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炎炎盛夏,众人结伴远行,渴甚,见一井,众人皆蜂拥而上,“(阮)瞻独逡巡在后,须饮者毕乃进。”

《左传·襄公十七年》记录了孙蒯的一桩恶行。有一次,他打猎过重丘,汲井水饮马。用了人家的井,还随手摔碎了备在井边用来汲水的瓶子。当地的老百姓不敢当面指责他,就关起门来,对他一通臭骂。

管宁,字幼安,世有贤名,被晋代皇甫谧列入所著的《高士传》。东汉末年,管宁避乱于辽东的一个村落。此村村民共用一口水井,因为人多,为了汲水,不免生出是非,甚至大打出手。为了避免再出事端,管宁便自掏腰包买了许多汲水的家什,备在井旁,有时他还打好水放在那里。他做这些,并不声张,只希望在井前相会的乡亲们能够和和气气的。后来,人们知是管宁所为,也领会到他的良苦用心,从此,村风为之一变,再无争水相斗的事情。

对于社会公德,不要借口“别人都不遵守,凭什么我要遵守?”由管宁之事可见,人心是向善的,我们每个人只要坚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则润物虽无声,处处好风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