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应该为背负几千年骂名的褒姒正名

《史记》将西周的灭亡归结到“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上,并且将罪魁祸首推到褒姒身上。这看似红颜祸水+昏君误国的故事,实际上却包含着惊天大骗局!总觉得这个故事和《狼来了》的故事极其相似,也不知道究竟是谁抄袭了谁。然而经过细心推敲发现这个故事有着明显的漏洞。

首先,烽火这种预警装置是在战国时期,随着部分诸侯国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修筑长城而逐步发展出来,并在秦汉之际予以完善的。它以长城为依托,由外到内传递警示信息,沿途加以防范和准备。没有长城作为防御基地,烽火传递难以实现,也起不到抵御外敌的作用。至于京城更没有必要设置烽火台,试想敌人都攻到城下了,你再向四周去传递消息调兵遣将,来得及吗?而除了《史记》以外,没有其他史料证明西周出现过烽火台,所谓孤证不立。因此,周幽王时期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京城设置烽火示警。

其次,所谓烽火戏诸侯博美人一笑根本没有可操作性。因为诸侯散落在四面八方,其距离近则百里,远则千里,在古代那种交通条件下,怎可能烽火一举,诸侯并至?更何况还要召集兵马,准备粮草武器。所以,就算真的点起烽火,那也可能是一两天之后来一路诸侯,三五天之后再来一路诸侯,等各路人马聚齐至少也得十天半个月了,而这些诸侯还都得傻傻的等在烽火台下让褒姒来看,这根本就不可能。何况看到陆陆续续有人到来再退走有什么好笑?周幽王怎么知道这么干就能让褒姒笑?种种不合常理不符逻辑之处难以自圆其说。

2008年,清华大学获得一批捐赠的战国竹简,其中记载的内容揭示了真相。清华简《系年》之第二章云:“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即伯服)。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鄫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

因此,幽王身死国灭与烽火戏诸侯没有一点关系,褒姒是被冤枉的。而从客观上讲,导致西周的灭亡的因素可归结成五个方面:

第一、西周末期,经过短暂的宣王中兴,到了其晚年,西周王朝又重新出现衰落现象。宣王干涉鲁国的君位继承,用武力强立鲁孝公,引起诸侯不睦。宣王废弃天子籍田上的籍礼,虢文公劝谏说这是不行的。王不听。三十九年,王的军队在千亩与姜氏之戎交战,大败。王室衰微对外作战失败,各诸侯国与周朝王权的关系渐渐疏远。

第二、西周末期天灾不断,地震、旱灾等自然灾害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让危机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是西周灭亡的外因。

第三、西周真正的奠基人是周公旦,他为了巩固周王室统治,采取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就是“封建制”。这里的封建制指的是“封邦建国”,简称“封建”,又叫分封制。

西周从周武王开始就不断分封诸侯国,一直到西周灭亡还在持续当中,这其中一共有近一百个诸侯国,其中以周王室的宗亲为主。刚开始分封时,诸侯国彼此差异不大,经济实力不像春秋战国时那么悬殊,而且相互间知根知底(都是亲戚关系),彼此之间向周王室提供的产品也是同质化的(贡品和必要的军事援助),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价格的均衡关系,西周的统治一下子就巩固下来,最终出现在史书上的就是“成康之治”。

到西周末期厉王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在宣王初期虽然出现短暂“中兴”,然而到晚期又衰败下来,到周幽王继位,他又破坏了宗法制,“废后立妾,废嫡立庶”是西周丧失了立国根本,成为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四、周幽王继位,为了穷奢极欲生活,任用擅长逢迎拍马、钻营私利的虢石父为卿士,加重剥削,激起了国人的普遍不满。

第五、在西周时期各少数民族中,对周朝威胁最大的主要有两个少数民族,一个就是位于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东夷,另一就是犬戎。在周文王时代本来已经降伏了犬戎的大部,其中的一支犬戎部落更是直接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最后因功得到了封侯的待遇,就是后来的申国。成为了周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典范。申国与另一个诸侯国秦国一起守卫着周朝的西北方向,抵御并多次打击了其他犬戎部落的侵犯,在西周的西边形成一道坚强的屏障。但在周穆王时期因为与犬戎的矛盾放弃了军政并施的政策,对犬戎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虽然最后以周朝的胜利而告终,但从此与犬戎各部结下了深仇,以后犬戎各部不时的侵犯周朝边境。幽王继位,宜臼被废黜太子逃亡申国,宜臼的母亲是申侯的女儿。申国作为西周末期比较强大的诸侯国,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导致西周灭亡,因此外敌入侵成为西周灭亡的直接原因。

综上所述,西周的灭亡是多方面,不可能是因为两次的烽火戏诸侯而灭亡,这个故事只是西周灭亡的催化剂,假设没有它,衰败的西周王朝也会因其他原因导致西周灭亡。这个故事的背后体现的实则是分封制的衰落,以及初封时的分布不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