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红衣大炮的射程有多远吗?后来改进的效果又如何呢?

公元16、17世纪,中国明、清两朝的交替阶段,红衣大炮开始传入中国,并开始运用于战争。明朝天启年间,朝廷内有流民叛乱,外有强敌入侵。

为了打赢战争,朝廷派遣钦差从葡萄牙人手中买下了22门红衣大炮。这22门大炮中,其中11门被转运到宁远。这是当时北方对抗后金的前线。

红衣大炮运到战场不久,就发挥出强大的实力。它在战场不久,就帮助明朝军队打赢战争,对后金军队产生重创。这次胜利对明朝君臣刺激极大。

过去明朝虽然也有佛郎机等火器,但技术不够成熟,在后金骑兵冲锋下,很难占据上风。

尝到甜头的明朝军队,开始大量仿制这种武器。因为是从西洋人手中买来的,所以,又被称为“红夷大炮”。从天启年间到崇祯时期,明朝一共仿造了一千多门红衣大炮。

这种火炮的威力,远远超过中国的传统火炮。后金因此吃了大亏。但他们不傻。为了胜利,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做出改进。后金开始想办法从其他地方获得红衣大炮。

皇太极时,开始对八旗军进行整编,并专门在汉军八旗下组建了一支新式的炮兵部队。这对八旗军战斗力,有了很高提升。八旗军以骑兵为主,有了红衣大炮加持。

无论是攻城,或者野外战争,都有很大的帮助。清朝入关后,为了平定天下,又在北京设立炮厂、火药厂,交由兵仗局统一管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雍正时期,此时内地叛乱已经平定。除了边疆问题,江山已经平稳。而火器的发展,此时已经达到高峰。

当时清朝驻守在各地的军队,都配备有鸟枪和火炮。但是,也正是在雍正、乾隆时期,清朝开始重新提倡满洲骑射的风气,弓箭刀枪得到推崇,火器研发停滞。

乾隆年间颁布的《钦定工部则例造火器式》中颁布85种炮名,但无一创新。嘉庆四年,清朝改造160门火炮,结果射程反而不如旧炮。可见当时火炮制造技术已经衰落。

以至于到鸦片战争时,历经数百年,制造火炮的技术,非但没有进步,反而落后很多。直接导致战争的惨败。

这种对技术的漠视,成为红衣大炮无法提高技术,反而衰落的重要因素。根据明清时期的记载,以及历代史学家论证,红衣大炮的最大射程应该在10里以内。

不过,这个没有确切的数字。因为10里以内属于理想状态下的射程,在实际有效射程中,会因为场地、角度、火药等问题,距离有所缩减。

在过去,火炮的制作,又是高度机密,基本只能依靠师徒间的口耳相传。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导致很多数据的确缺失。所以,现在也有学者认为,红衣火炮的有效射程在2里。

也有认为是半里,到6里以内。一里等于现在的500米。红衣大炮的最大射程应该在5千米,有效射程,大概在250米到3千米左右。

红衣大炮使用的是西欧19世纪以前使用的重型前装滑膛炮。简单的说,这种火炮出膛后,飞行路线容易摇摆,不容易打太远。火药品质也不稳定。跟19世纪后期,西欧各国使用可以发射几十公里的火炮,有很大的差距。

尽管红衣大炮有很大缺点,但是,这种火炮本身就不属于原创技术。尽管可以仿制,但对于核心技术的原理,一直是一知半解。当然,一直也有一些人在参与红衣大炮的改进。

可是,大环境下,大家都对技术很漠视。即便有人愿意去改进,也无法得到支持和鼓励。而且,时间越长,那些原有的技术,就会逐渐缺失。

所以,当初西洋人创下的10里射程,后面的人,也没有突破。清朝时,红衣大炮的技术,还基本保持明朝时的样式,没有机会再上一层。以至于清朝后期,为了增加射程,工匠只懂得增加火炮自身重量。

因为各种技术的不到位。比如锻造炮管,制造火药等技术的缺失。导致这种方式产生的效果,根本不明显。也就是说,清朝在技术上,并没有本质的进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