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睹阳乌色,频闻喜鹊声——徐悲鸿《四喜图》

LOT 1221

徐悲鸿(1895-1953)四喜图

纸本立轴1937年作

出版:《徐悲鸿画集》P72,余毅主编,中华书画出版社,1975年。

备注:张群上款。张群(1889-1990),字岳军,四川华阳人。国民党元老。早年就读保定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赴日本,就读振武学堂,与蒋介石为同学。张群一生从政,公事之余,又以“中行庐”为斋名,热衷于中国书画的鉴赏和收藏。

131×54 cm

RMB: 15,000,000-18,000,000

徐悲鸿在1937年6月作此幅《四喜图》以赠张群,祝贺他得到石涛(1642-1707)在1693年所作之《竹石通景十二屏》(现藏台北故宫)。这件石涛巨作曾被李瑞清(1867-1920)誉为“天下第一大涤子”,可谓至宝。由于张大千素与张群、徐悲鸿二人相善,悲鸿感于书画同道之情谊,便作《四喜图》并题上“乐人之乐”的心情,表达出同喜之意。

1961年10月,张群与夫人马育英举行结婚50周年的金婚仪式,蒋介石表示对老友的恭贺,特别亲自扶张群入坐。

张群藏印 中行庐

此外,回顾1937年6月,日军侵华的野心已蠢蠢欲动,中国正陷入内外交炽的局面。此刻,徐悲鸿认为张群在主持对日交涉时仍能“有严正强毅之风,使顽者廉、懦夫有立志”,所以才有这种“天假国宝,已酬其勋”的机缘。他又说这是“托付之重耶,……非常之遇也”;所以,赠《四喜图》兼有钦佩、砥励之意。一般而言,画喜鹊多搭配梅枝,以寓“喜上眉梢”。然而,此幅徐悲鸿特出心意,多作柳枝而独树一格。此因徐氏主张采取写实和科学的态度来改革中国画,故能以全新的手法来诠释传统题材。其成就之高,一时无双。本幅《四喜图》正可视为其新式中国花鸟画的典范。

徐悲鸿 《四喜图》局部

画面中,四只喜鹊高站枝头,灵巧的身躯和纵横的柳枝交相成局,构成疏密、轻重、动静等对比关系。为了串连构图中的宾主和虚实,又作下垂的柳条和仰望上方的喜鹊来引导观众的视线,让观众在视线的上下移动中自发地体验呼应关系。喜鹊们望向左侧,柳枝也向左伸展、斜出画外,借此突破画幅,以构图的张力来传达开阔的生机。

徐悲鸿 《四喜图》局部

在物象造型、笔墨表现方面,画家兼融写实和写意,画中四只喜鹊各有偃仰向背、或蹲或立。姿态活泼、生动自然。画家先以双钩法画出头、眼、胸、腹、喙的基本轮廓,再以浓淡墨色大笔涂成翅与尾。间或以没骨细笔写钩爪,最后再染出白羽。前人画鹊,多如此而已。悲鸿更在其背、尾交接处染上小块青色,表现成鸟的黑羽中隐隐泛出的蓝紫光泽。同样地,画中柳条也是曲折多姿、变化多端。他以北碑楷书间掺行草的笔法来画枝条,正锋与偏锋并用,表现出老嫩相生。柳枝有随风飞、伴鸟跃的飘逸感。这些特点都一再地体现了画家对中国画采取的科学态度,也的确使他的描绘达到了以形显神的境界。

-The End-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