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好还是郡县好?——聊聊柳宗元的《封建论》

(一)

贞观初年,朝廷中有一次重大的政治辩论,唐朝是实行封建制还是实行郡县制。

起因是唐太宗有一次对大臣萧瑀说:我想让我们家永远当皇帝,应该怎么办?“朕欲使子孙长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

萧瑀答:我看前代国祚比较长久的那些朝代,都是封诸侯来稳固自己的统治,你看秦国,不分封,设郡县派人管理,结果二世而亡了吧。汉朝建立以后,一般封国,一般设郡县,也延续了四百年。魏晋呢,不封国,所以短命。所以还是赶紧给我们封个国吧,让我们也当当诸侯。“臣观前代国祚所以长久者,莫若封诸侯以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代而亡;汉有天下,郡国参建,亦得年余四百;魏晋废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实可遵行。”

萧瑀是守旧贵族势力的代表人物。他是后梁明帝萧岿之子,年九岁就封新安郡王。因此他极力鼓吹分封制是不奇怪的。他的这一通似是而非的议论引起唐太宗的注意。皇帝就开启讨论模式,让诸大臣各抒己见,展开辩论。

这是个老话题。支持封建好的人不少,他们的论点论据基本上包含在魏代曹囧的《六代论》和晋代陆机的《五等论》这两篇文章里。而魏征、长孙无忌、于志宁,马周等都反对实行封建制,反对派的主要观点集中在李百药和柳宗元的两篇《封建论》,因为柳宗元的这篇有总结意义,所以我们一般选学这一篇。

所以我们要明白,柳宗元的这篇《封建论》,是有对话对象的。

柳宗元并没有经历过封建时代,他是唐代中晚期的人,历经德宗、顺宗、宪宗朝,他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唐代的藩镇割据。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唐王朝已经经历过安史之乱,又亲眼见藩镇军阀朱泚、朱滔、李希烈、王武俊、吴少诚、吴元济、王承宗等人作乱。

这种军阀割据,有财权,有人权,他们能截留税款,并且自己委任自己的官员,所以完全是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的,这个很像春秋时代强大的诸侯。

柳宗元是参加过永贞革新的,永贞革新的一个诉求就是反对封建割据,这在唐代属于社会热点问题。柳宗元也是出于对当代政治的关心才引起对封建制历史的兴趣。

说一个避讳的问题,柳宗元的唐朝臣子,照例得避本朝皇帝的讳。唐太宗叫李世民,所以文章中不能出现“世”和“民”。那怎么办呢,换两个字,碰到“世”,就写作“代”,碰到“民”就写作“人”,同义词替换。唐高宗叫李治,碰到“治”就写作“理”。当时人都得这么写,直到唐代结束,宋代就不用避唐代皇帝的讳了。

《六代论》和《五等论》的主要思想就是,封建好。

主要论证方法就是例证法:逐一列举实行封建制的朝代,都活得长,不实行封建制的,都短命。

原因呢,曹、陆两人都认为封建是“圣人意”,就是说,圣人觉得,自己一个人治理国家肯定治理不好,一个人守卫国家肯定守卫不住,所以才分封诸侯大家一起来治理,一起来守卫。“共忧乐,同安危”是圣人的选择,圣人的选择,当然是正确的,这个是封建制的理论依据。(二)

要想反对封建,首先得要打破这个理论依据。要想打破这个依据,有两条路径。

一条是说:“共忧乐,同安危”是圣人的选择,但是圣人选择也不见得就是对的啊!

另一条是:虽然圣人是不会错的,但是封建不是圣人的选择。

很明显,在当时的语境下,说圣人犯错是很不明智的,而选择“封建不是圣人选择的”来反驳是恰当的。

柳宗元的主要论点:“封建非圣人意,势也。”“势”是柳宗元的政治哲学的核心。

为了论述他的这个道理,柳宗元从社会起源着眼,这就是开篇为什么谈“生人(民)之初”的原因。文章的前六段都是在说,封建不是圣人的意思,是形势所迫。而且,圣人其实也是想要废除封建的,只是“势不可”罢了。

当时主流的观点是“天作君师”也就是说,上天降生下一般的平民百姓,然后又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而柳宗元是更同意荀子的看法,认为“君长刑政”起于“争”。人与人因为物资的稀缺性而争夺,去打斗。其中就有些聪明公平的人给他们主持公道,实施刑法,平息争论,这些聪明公平的人就是:君长。有了“君长刑政”然后有秩序,然后有“群”。群与群又因物资相争,武力道德都更为强大的人才能平息争斗,于是就有了诸侯,诸侯相争,能平息诸侯争端的是方伯连帅,方伯连帅相争,能平息的是道德武力更为强大的,于是乎才有了天子。

注意,敲黑板:

“天作君师”的看法,社会组织是从大到小的。但是柳宗元的理论里,群的发展是从小到大,自下而上的。

这是柳宗元的封建起源论,社会起源论,也是他的政治哲学。所谓“势”就是指这种自然的发展而言。这种理论应该是来源于荀子。

而且呢,社会的自然发展是“势”,圣人的“不得已”也是“势”,柳宗元举例,汤武革命,商汤王是带领着三千诸侯,一起干掉夏朝,就不能不对这三千诸侯加以分封,而武王伐纣是带领八百诸侯,也同样不能不对这八百诸侯加以分封,要不然,人家凭什么跟着你打仗?无利不起早,对吧。

所以实际上是当时的商汤王、周武王,自己的力量其实并不足够强大,需要联合诸多的诸侯一起来推翻上一个朝代,所以就必须对功臣进行分封和安抚。

其实后来也是一样的,汉朝初年,刘邦也是迫不得已分封了好几个王,然后后来又逐个收回封地。清朝最初也有分封,自己力量强大后,就开始削三蕃。

紧接着柳宗元继续论证,你看在封建制下,诸侯世袭,这就导致即便有圣贤出生,也完全没有上升的途径。圣人怎么会定下这么不公平的制度呢?

所以封建制一定不是圣人的意思,而是形势所迫。(三)

驳论文的写法,常见的是,用“或者曰”也就是有人说,来引出要驳斥的观点。

在这篇文章里:他驳斥了反方的三个论点:

1.封建诸侯因为封给他的国土是自己的,自己的财产当然会好好管理,会把老百姓当做自己的子弟一样爱护。能够因地制宜地教化百姓。“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治)乎?”

2.夏、商、周、汉四代实行封建制,他们统治的时间都很长久,而秦朝实行郡县制,统治的时间都很短。“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3.商朝、周朝都是圣王,他们都不改变封建制,我们当然也不应该怀疑和改变封建制。“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

对这三个论点,柳宗元逐一反驳,但用的篇幅并不同。

先说第三点,因为前面已经论述了,封建不是圣人的意思,而是形势决定的,所以这第三点,便自然而然反驳掉了。

第二点呢,既然对方用的是例证法,用例证法来论述,最大的风险就是所选的例子是个例,没有说服力,或者没有统计上的意义,反驳者只要找到反例,就比较容易反驳掉。柳宗元就找到反例,魏晋两代,封建制还存在着,但是司马家取代曹家,也没有延续很长时间嘛。而唐代,改为郡县制,现在已经延续两百多年了。一正一反,反驳的很彻底。不过其实呢,魏晋两代,也是郡县封建并用的,很难说到底因为什么短命。

第一点比较难反驳,也是《五等论》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之一,因为郡县制,长官主要想的是自己升官,并没有跟治理之地有什么感情,所以会损害百姓利益来获得自己的利益。郡县制的这个弊端是存在的,所以这是支持封建的一个有力论据。

柳宗元不得不历引周秦汉唐的事迹来证明它的不正确。

柳宗元主要列举了封建制度的三个弊端:

第一个是诸侯强盛,末大不掉,那么天子是“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尾巴大了难以指挥调动,这个天子就是徒具空名,政令不出中南海。君王反而被各路诸侯欺负。

第二个是因为各路诸侯骄奢淫逸,喜爱打仗,就得作威作福,搜刮百姓,那么老百姓的日子,当然不会好过。“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者多,理(治)国寡。”

第三个是世袭制,前两个缺点本质上都是由世袭带来的。“继世而理(治),君长的贤不肖未可知,圣人(民)之理(治)乱未可知。”柳宗元相信,最开始的,各级君长都是贤明的,并且越大的君长越有兵有德。虽然我们不是很相信,但要理解柳宗元的意思,他的意思是在最开始,封建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因为世袭,后世子孙是好是坏就没准了。但是世袭制和封建制是合二为一的,是不能分开的。

其实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但是这一点,柳宗元写的有点力度不够,也能理解,唐朝也是世袭制,柳宗元也不敢长篇大论明目张胆地攻击世袭制。

所以他的结论是,如果想要天下治平,主要是得人,就是让贤能的人居于上位,让不贤的人居于下位,或者受到惩罚。那就得君王有权利选择人,小诸侯,就别世袭了,但是天子还是要世袭的,只能盼望这个世袭的天子会选贤与能去做“守宰”。

说完封建的弊端就得说说郡县制的优点,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中央集权,比如秦代,就可以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虽然二世而亡,但是“有叛人(民)而无叛吏”。比如汉代,兼用郡县和封建,结果是“有叛国而无叛郡。”唐代用郡县制,也是“有叛将而无叛州”。

第二个是可以选择圣贤去管理,也就是文章中说的“孟舒、魏尚之术”可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可得而行。

不过这篇主要在于驳斥,而不是立论,所以封建制的弊端说的比较多,郡县制的优点就说的比较简略了。

虽然郡县制也有弊端,但是柳宗元为郡县制辩解说,郡县制的弊端,不在制度,而在具体的施政措施。郡县制的朝代虽然也会二世而亡,也会“桀猾时起,虐害方域”,但这是没有认真施行郡县制的弊病,郡县制本身并无弊病。封建制是本身就有弊病。“政”是有一时得失的,有时候选官得当,就治理得好,也有时候不得当,就会有些问题,但是还可以纠正。制度上的弊端,就是没办法改变,一定会带来“侵弱之辱”“土崩之困”。(四)

封建制郡县制的得失,是中国最主要的政治制度问题。

不仅仅在汉唐的时候引发大争论。明朝末年的顾炎武还作了九篇《郡县论》。我们课文里选了其中的一篇。

他的主要观点是:“封建制度的弊端,因为诸侯专制。而郡县制度的弊端,因为皇帝专制。”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就是说,基层官员最好能长期治理某地,做得好可以世袭,这样让地方长官能与当地休戚与共。

顾炎武为什么这么说呢,也是和明代当时的情况有关,明末流寇猖獗,到那里就跟蝗虫过境一样,打劫一空,如入无人之境。地方官员,大部分是闻风而逃,很少尽职抵抗的。从明代的情况看,柳宗元讲的“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实施起来也是很难做到的。顾炎武是眼见到这种情形,才有提高令长职权,创设世官制度的言论。其实一直到民国时代,也还有过联省自治和中央集权的讨论,也是延续下来的封建郡县得失的圈子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