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年前大案,贪污16两白银,一品大臣被处死,千年唯一一例

自打隋文帝开创科举制起,参加朝廷考试成了古代读书人们走向仕途的重要途径。然而,与科举制一同诞生的还有科场作弊,在飞黄腾达的诱惑之下,古时候许多品行不正讨厌读书的人往往会想尽办法作弊,诸如带小抄、换试卷之类的手法层出不穷。在清朝的咸丰年间,就有一件重大舞弊案被揭露出来,此案让全国考生一片哗然,最后连皇帝都惊动了,下令彻查此案,甚至诛杀了朝廷一品大官,这在我国古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这个作弊案是如何爆发的呢?原来,在开榜的那天,居然有位戏子名列前茅,假如换做一个不知名的普通读书人也就罢了,但这个戏子平时只管唱戏,根本没读过几本书,就这样莫名其妙的高中,广大考生们自然无法相信。要知道,古时候朝廷基本上是每隔三年才会考一次,有资格参加考试的人大多数都不简单,而且试卷审查十分严格,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考出高分的,所以戏子考试能排名靠前这件事怎能不让人质疑呢?

许多平时刻苦读书反而没上榜的读书人群情激愤,破口大骂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纷纷上书要求彻查此事。由于案情重大,御史们不敢怠慢,便将此事上报给了在位的咸丰皇帝。皇帝听说后龙颜大怒,立即下旨由怡亲王追查此事,经过调查涉案戏子的试卷,发现原卷与答卷居然完全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古代朝廷为了防止考试作弊,都会将考生的试卷交给专职官员誊写一遍,然后统一装订审阅。然而,戏子的试卷明显有人调了包,不仅如此,还有许多考生的试卷也存在被调包的嫌疑。皇帝知道调查结果后,感到事情远比他预料的更加严重,于是下令抓捕所有涉案官员,但当时的主考官叫柏葰,官拜一品学士,无论是声誉还是地位都很超然,所以咸丰没动他。

可是,朝中其他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他们联名写奏章,内容是皇帝不应该纵容柏葰徇私枉法。面对群臣的责问,皇帝也没办法网开一面,只好再次下令仔细审查这场重大的舞弊案,查到最后果然发现柏葰也是涉案人员之一,但他所得赃款很少,只有十六两白银。咸丰认为这位一品大臣受贿数额很小,所以不该定死罪,顶多降官罚款就行了,但群臣们却持反对意见,他们抗诉说,如果因为受贿数额小就不加以严惩,那么以后官场风气必将更加堕落。

看到群臣没有一个支持自己,咸丰只好将此案完全交给刑部按法律办,刑部几个大臣商议后,决定柏葰应当被处以死刑,并上报给咸丰,皇帝知道众意难改,所以批示同意。就这样,这位一品大官最终难逃一死,这也是整个满清王朝唯一被处死的一品官员。虽然此人贪污的数额很小,但却代表了当时的政治腐败,证明大清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官场贪污成风,国家因此被掏空。

实际上,一直要求将柏葰处死的大臣们也不一定完全是出于国家的利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当时官场结党现象十分严重,只要政敌露出把柄,另一党派的官员们肯定会抱成一团,欲灭之而后快。虽然科举取仕发展到清朝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但这些大臣们并没有提出改革建议,而是死守着古老的考试制度,并且利用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排除异己。柏葰的死,一方面是他咎由自取,另一方面则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但不管怎么说,他是整个清朝第一个被处死的一品大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