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寿膳房1天消耗500个鸡蛋,其中480个用途让人难以接受

清朝末年,宫里的御膳房有一个宦官,在净身之前,他也曾朝夕苦读,梦想走科举仕途之路,结果屡试不中,加之家道中落,自感前途渺茫,于二十多岁时净身入宫。但他靠着文学基础,写成了一本《宫廷琐记》,被视为研究清朝晚期宫廷生活的重要史料。

书中记载,信修明曾经长期充当“寿膳房之杂役,知之甚详”清宫中皇帝、太后、妃嫔等人,每人每天都按照品级不同,都有各自专门的“份例”,也就是每天饮食所需的原材料,包括鸡鸭鱼肉、调料蔬菜等项目。他还特意提到,仅仅专供慈禧一人的寿膳房,“仅以鸡蛋一项,买办处每日交进五百个”,一天就消耗掉500个鸡蛋。

众所周知,500个鸡蛋,别说慈禧一个弱女子,就是一条壮汉一天也绝对吃不了这么多。无论当主食当零食当调料,无论如何也用不完。更别说还有其他堆积如山的几十种荤素食材。其实,这其中只有20个鸡蛋是慈禧真正用来食用的,剩下480个鸡蛋的用途简直让人难以接受!

原来,内务府、寿膳房、五局十坊的各级官吏、大小头目,“为皇上太后买办之物,过一处扣一处”,层层盘剥雁过拔毛,每一件东西他们都要“利益均沾”,二十个鸡蛋的“油水”显然不够分,最后层层加码就变成了五百个,大家这才皆大欢喜,只瞒着慈禧太后一个人。而且这还有个光明正大的名目,叫做“宽打窄用”,意思是为皇上太后置办食材,不能实际用多少就买多少,必须留出足够的富余,以备不时之需。乍一听很有道理,岂不知这一“宽”就“宽”的没了边。

不光寿膳房如此,御膳房也是如法炮制。每一样食材他们都会照此办理。光绪皇帝每天连一斤紫米都吃不了,御膳房每天却要采办二十五斤上好紫米。多出来的米哪里去了?很简单,被大小头目中饱私囊,“掌案、厨役头、大火烛、二火烛四人一班”,共两班人,每班每天分到十斤上好紫米,私分变卖,从中渔利。寿膳房多出来的四百八十个鸡蛋也是照此办理。

仅仅一个御膳房、一个寿膳房已经成为两个庞大的利益链。信修明记载,皇宫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外,每天都有一大批小贩和饭铺老板,等着低价收购这些被御膳房寿膳房人员贪墨的食材,以此为生。上至内务府,中间是御膳头目,最下层是小商贩、饭铺,形成一个“产业链”,而真正落到慈禧光绪嘴里的,“在万人口中仅能占得一口”。光绪和慈禧死后,两个膳房停办,结果造成“无饭吃者上万人”。清末朝廷贪墨成风人所共知,然而贪婪到这种程度,一天五百个鸡蛋被贪墨四百八十个,无论是谁也难以接受。

溥仪登基后,两膳房再度开张,照旧大肆贪墨。但清廷境况今非昔比,财政日益困窘。溥仪知道内务府和御膳房的贪墨之风后,大为光火,“见膳房开支太大,深感不悦,一再传谕核减”。但数百年根深蒂固的痼疾,岂是一两道圣旨所能解决的。溥仪一怒之下,下旨撤掉御膳房,在宫中“自立厨房”。谁知换汤不换药,开支照旧没少多少,溥仪气得没办法,“每日命传两顿西餐”,直接改吃西餐。因为当时西餐刚刚传入,花样比传统中餐简单的多,也大大减少了外人从中渔利的机会,“十日之西餐,不过抵一膳之费用”。可谓是煞费苦心。

信修明眼看这一幕幕丑剧,仅仅一个御膳房、一个寿膳房,每日在皇帝太后眼皮底下都已经贪腐成风,糜烂不堪,大清朝国运不问可知。他深感痛心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做到“潜居末役谨慎自守”,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而已。

清朝灭亡后,信修明眼看清宫众多宦官被驱逐出宫,走投无路,于是牵头成立“恩济慈善保骨会”,在京师的万寿兴隆寺、黑山护国寺收留孤苦无依的宦官,为这些苦命人谋得一个养老之地。信修明晚年把自己的一生经历著书立说,使得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得以流传下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