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可汗率领10万铁骑来到长安城外,李世民如何智勇退敌?

古代中国北方有一个突厥国,突厥可汗是阿史那氏,曾经兼并了其他草原部落氏族,形成了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统称为突厥,不久后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唐朝时,东突厥时常南下侵略边境。唐高祖李渊忙于平定内乱,对东突厥采取姑息安抚策略,与他们订下和约。然而东突厥背信弃义,屡屡违背和约,仍然进犯唐朝边境。

唐高祖李渊晚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等人。李渊无奈,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便退位做了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当时,东突厥颉利可汗在位,见唐朝皇位更替,李世民初即位,以为唐朝政权尚未稳定,觉得有机可图,于是亲自率10万骑兵急速突袭,直奔京城长安。

事发突然,李世民完全没有防备,来不及征调军队,而京城兵力空虚。东突厥骑兵在路上遭到了唐朝将士的阻挡,但突厥人仗着兵力优势,主力部队还是来到了长安城郊外,停驻在不远处的渭水河边。

颉利可汗不知道长安城守备的情况,不敢贸然进攻,于是派心腹执失思力作为使者,入京去见李世民,借机打探虚实。执失思力夸口说,突厥可汗率领百万大军已经来到了长安城外。李世民谴责突厥可汗背信弃义,违背了两国之前订下的和平盟约,并威胁要杀执失思力。执失思力害怕了,请求饶命。宰相萧瑀、封德彝劝谏李世民,不如以礼遣送执失思力回去。李世民不同意,命人将执失思力绑在门下省。

李世民处置突厥使臣执失思力的方法很得当。如果放执失思力回去,他就会向颉利可汗汇报京城的情况,那么颉利可汗可能就会马上进攻。而不放执失思力回去,颉利可汗不知道京城虚实,可能就不敢轻易攻城。

面对当前困境,李世民没有弃城逃走,而是与侍中高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人骑马出城,来到渭水边。李世民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并谴责颉利可汗背信违约。

各部落酋长看见李世民来了,都大惊失色,下马拜见。不久,长安守军来到,旗帜和铠甲格外鲜明,部队安静严整,突厥人大惊。颉利可汗看见各酋长拜见李世民,或许会担心各酋长不能完全尽力攻城,又见长安守军队伍严整,或许会担心不能战胜他们,心中为此疑虑不安,不知所措。颉利可汗自然也明白唐朝各地的军队正迅速赶来支援京城,时间拖的越久越对突厥不利,他见讨不到好处,于是请求和好,李世民答应了。

之前,宰相萧瑀以为李世民轻敌,劝李世民不要见突厥可汗。李世民说:“突厥大举入侵,是以为我们刚刚发生内乱,政局不稳,觉得朕不能调兵遣将。朕若闭城不出,他们就会肆无忌惮地掳掠,所以朕独自出城,表示无所畏惧,朕又整顿军队而来,表达必战的决心。突厥大军深入我境,害怕不能回家,军心不稳。所以与他们交战,我们会胜,与他们和好,我们也能无忧,制伏他们,在此一举!”

第二天,李世民杀白马,与颉利可汗在渭水桥上订下盟约,于是突厥撤兵。这便是载于史册的渭水之盟。

事后,宰相萧瑀问李世民:“颉利可汗来此,诸将大多请求出战,而陛下不听,然后突厥兵自己退去。请问陛下放走他们的意图是什么?”

李世民回答:“突厥兵多但队伍不严整,他们君臣之间唯利是图。颉利可汗在渭水西边,而他的部落酋长、大将等都前来拜见朕,朕若趁机将他们绑了,也是很容易的。而且朕又命长孙无忌、李靖率军埋伏在幽州等待,如果我们前后夹击,击败突厥也很容易。然而朕刚即位,首要的事情是安定国内,与突厥较量高下,伤亡必多。如果击败突厥而没有灭掉,突厥可汗就会卧薪尝胆,奋发图强,与朕结怨,再次卷土重来,我们该怎么抵挡?如今突厥退兵,朕赐给突厥可汗美玉绸缎,他必会骄傲自大,骄傲正是灭亡的开始,所以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后来,颉利可汗骄傲自大,部落反叛。李世民趁机派李靖、徐茂公等六道总管攻打东突厥,最终将东突厥消灭。

李世民与东突厥订下渭水之盟,而盟约的具体条款不见记载,想必唐朝送了大量的金银玉帛才能打发突厥回家。李世民视渭水之盟为耻辱,毕竟让人家打到家门口,无论如何修饰智勇退敌,也难掩其耻。幸好李世民最终灭了东突厥,雪耻已经有余。

参考史书:《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上·突厥上》

流年檐下雨,浮世阶上苔。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