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争霸,巅峰对决之战,楚成王未全力以赴!

城濮之战是晋楚两强争霸的第一次大交锋,列来被视为是诸侯争霸的最巅峰对决。由于在战争爆发之前,楚国已近兵锋整个中原。华夏诸侯们虽迫於楚人的威势而纷纷选择附楚,然而由于文化、习俗等方方面面的不同,华夏诸侯们的内心仍常感到瑟瑟不安。城濮之战算是晋国把华夏诸侯们从楚人的“魔爪”下暂时解救出来了,所以华夏诸侯们将之视为拯救,都对这场战争极尽渲染之能事,其实这场战争却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激烈。

楚成王本身并不愿与晋国寻求决战,可是当令尹子玉(成得臣)向楚成王请战的时候,楚成王却又拨给了子玉极少量的部队。面对晋国如此的强敌,楚国要么就干脆再避让一次(像上次面对齐桓公的那样);要么就全力以赴的大战一次。楚成王只拨给了子玉极少量的部队,是让子玉战呢?还是让子玉退呢?这似乎在表面上说明楚成王既心有不甘又不全力以赴的意思,但我认为楚成王这样做的背后是另有情由的!

首先,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一下楚国的若敖氏家族。楚国国君熊仪死后被葬在若敖,若敖氏即是以他的谥号“若敖”为族称的楚国王室的一个旁支,后来其内部又分化为斗氏和成氏两个支系。从楚武王期间一直到后来的楚庄王前期,若敖氏都一直垄断着楚国的军政大权,而且若敖氏有自己的私属武装---若敖六卒。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场战争的楚军兵力部署。楚军分为三军;令尹子玉率若敖之六卒及楚成王所拨的少量部队为中军。子西(斗宜申)率申邑之师,同郑、许二国军队为左军。子上(斗勃)率息邑之兵,同陈、蔡二路兵将为右军。楚军的这次主力就是若敖氏的私家军队--若敖之六卒,而申邑之师及息邑之师原本就是被楚国所灭掉的两个国家申国及息国的旧属军队,可以说楚国王室的直属军队几乎完全置身于事外。再看楚军的这三支军队的主将,子玉(成得臣)、子西(斗宜申)以及子上(斗勃),无一例外的,都是来源于若敖氏家族。所以这场晋楚的交锋也完全可以说成是楚国若敖氏与晋军之间的交锋。

而在城濮之战中,虽然说楚国的左、右两军皆败,但那也主要是楚国的盟国部队的损失较大,而若敖氏主力所在的中军几乎是毫发无损。但是,楚成王事后就派人责怨令尹子玉,终使得令尹子玉羞愤自杀,将司马子西(斗宜申)贬为商公(这在春秋时期来说是罕见的)。而以蒍吕臣(楚国名相孙叔敖的祖父)为令尹,以图分若敖氏之权。蒍吕臣虽为正卿,却难以控制若敖氏,遭到斗勃、斗般、成大心、斗宜生等人的一致反对,楚国的实权仍然掌握在若敖氏手中。蒍吕臣任令尹也仅一年便死去了,而子上(斗勃)便接替为令尹,若敖氏也就再度掌权了。

若敖氏的问题一直到一代雄主楚庄王时期才得以最终解决。楚庄王在位期间,令尹斗越椒以若敖族的武装囚杀司马蒍贾(孙叔敖的父亲),发动针对王室的进攻,楚庄王提出以“楚三代先王的子孙”为人质与斗越椒讲和,被斗越椒所拒绝。最终,楚庄王费尽艰辛平定了斗越椒的叛乱,若敖氏的势力也就基本被清除了。(此是后话)

齐国是与楚国风牛马不相及的国家,晋国对楚国而言也同样是风牛马不相及的国家。而若敖氏取代楚国王室也并非不可能的事,前不久的晋国就发生了“曲沃代晋”的“以小宗取代了大宗”事件。所以楚国最大的隐患不是晋国而是若敖氏家族,而子玉的性格又过于刚毅(跟楚霸王的性格相似),不知进退。所以,子玉在,楚国王室与若敖氏之间的矛盾就不容易调和。晋文公在听到子玉死后,大喜,说:“莫余毒也!”也就是说:“再也没有人能威胁到我了!”。由此可见,子玉也是一位难得的将才。

所以我觉得晋楚的这场大战是楚成王想假借晋人之手以削弱若敖氏的实力。拨给子玉极少量的部队,这极少量的部队对这场大战而言本就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其目的就在於防止子玉退兵,逼迫子玉与晋人一战的意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