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代名将,现在提起来却是臭名昭著,原因何在?

在中国的历史上,宋朝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王朝,一个是它的版图不够大,自始至终,宋朝都没有收回幽云十六州这个战略要地,再一个,由于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自己是武将夺权,之前又经历了五代十国那种混乱,切实体验到了武将权力大到一定程度的可怕性,所以天下平定之后,他立马就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把武将给拿下,然后利用各种复杂的办法来限制武将,这就使得北宋的国防力量大大降低,在对付周边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北宋始终都处于劣势。

最后,历朝历代为了自己政权的长治久安,都会推行一系列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可北宋不是,他打从一开始,就保护贵族士绅的利益,从来不搞什么抑制兼并;再加上北宋时期皇帝为了把权力收归中央,经常搞点儿专门负责监督的职位,平白增加财政开支 ,使得北宋的财政是相当紧张。所以北宋虽然看起来很是富庶,商品经济相当发达,可实际上却是积贫积弱,也正是因为这两项弊病,所以北宋的命运才会相当曲折,200年不到,国土面积被人占了一半,又挺了一百余年之后,南宋也亡了。虽然它的影响力非常大,可我们不得不说一句:“它自始至终都没有达到统一!”

在这300余年的风云变幻当中,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人物,他们有的做出了很多丰功伟绩,有的却因为做事太绝而臭名昭著,可更多的人却是矛盾的,他虽然做出过一定成绩,可因为某一时刻做了错误选择,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步一步走向了历史的反面,非常惋惜!这样的人有很多,篇幅所限,咱们今天就先来说一个典型的,他就是南宋的吕文焕。

吕文焕是宿州安丰县(今安徽省寿春县)人氏,他出身很是普通,早年间曾到淮东制置使赵葵的麾下做了一员战将,因为表现太过优秀,所以很快就引起了朝廷的注意,这么厉害的将军肯定得用在最急切的地方啊,正好那时候蒙古人正在进犯,双方在国境线上打得火热,于是就把吕文焕派到了军事重镇襄阳,从那时候起,吕文焕的命运和名声就跟这座城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

公元1267年,蒙古军队围困襄阳,他们先后在城西南和城东北修筑城堡,控制宋军的水陆交通要道,切断他们的退路,吕文焕看情况不好,赶紧向自己的哥哥吕文德求援,结果没想到吕文德不当回事,认为这襄阳城池坚固,撑一段时间没什么问题,就充耳不闻。吕文焕没办法,只好依靠自己的力量困守孤城。过了六年之后,襄阳城内已经是弹尽粮绝,吕文焕不得已,多次向朝廷打报告,可不知是什么原因,援兵迟迟不来,城内百姓眼看要面临灭顶之灾,自己的希望也在一天天破灭。就在吕文焕头皮发麻,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忽必烈的招降书到了,他承诺:“只要归降,绝对善待一城百姓!”吕文焕思之再三,妥协了,投降了蒙元。

从这些事情不难看出,吕文焕能耐绝对在线,要不然也不可能带领一城的军民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和强大的蒙古对抗六年,至于最后投降,也的确是无奈之举,南宋朝廷无一人体谅他的难处,就让他一个人撑着,换成谁都会崩溃,再说了,他一座孤城,就算不投降,又能拖住蒙古人多久?到最后岂不是让百姓都白白充当了炮灰?为了一城百姓,他投降了,这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说吕文焕投降之后学徐庶,一点儿不为蒙古人出力,那估计现在的人都会肯定他,可他不是,他前脚投降,后脚都是忙着为新主子效忠,大力镇压汉人,加速了南宋朝廷的崩溃!这就得不得让人鄙视了,所以现在只要一提起吕文焕,基本上没有好词!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