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出土的一把古剑当初连名字都搞错,改名后成为镇馆之宝

湖北出土的一把古剑当初连名字都搞错,改名后成为镇馆之宝。

湖北省博物馆有件镇馆之宝,就是有着天下第一剑之称的“越王勾践剑”。其实,在“越王勾践剑”刚出土时,它的名字并不叫“越王勾践剑”,而是“邵滑剑”,这是怎么回事呢?

湖北省博物馆的这柄镇馆宝剑,最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间是1965年12月。当年的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发掘一座楚国墓葬时,意外得到了这柄铜剑。

这柄经历了2400年铜剑出土时,虽然泥土掩盖了其光辉,但仍异常锋利,一名队员拿剑时一不留神手指就被割破了。随后,有人再试其锋芒,稍一用力,便将16层白纸划破。

后经测量,这柄出土于高规格楚墓的古剑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求证剑的主人,主要是靠葬器的铭文。令考古专家兴奋的是,近剑格处有两行八字铭文,因为字体怪异,能辨识只有六字:“钺王XX,自乍用鐱”。

剑上的铭文是用“鸟虫书”所书写的。所谓鸟虫书,又称虫书、鸟虫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南方诸国的一种文字。大部分的“鸟虫书”难不倒文史专家,这八个字中的六个字就没难倒专家学,“钺王”就是越王,“自乍用鐱”表示是其亲自监工并佩戴的。

从这六个字中就可以断定其主人为越王,但是,最关键的两个字人们却无法肯定是什么。最后,现场的专家经认真辨识与研判,初定那两个字为“邵滑”。

邵滑是何许人也?邵滑又名召滑、昭滑,战国时楚国人。他曾奉楚怀王之命入越,五年后,越国暴发内乱,邵滑趁机将越国灭掉了。邵滑在越5年(前311-前307年),其具体事迹已不得而知,但设郡江东、征服了越国的大部分地区,史上有确切记载,应该是无疑的。这样的人物能得到一把越王剑(越王所赐),是合乎情理的,所以,“邵滑剑”之名就被初定了下来。

后来,现场的考古专家为了慎重起见,还专门这把剑的照片和相关资料寄给了当时的知名学者。郭沫若也发表了自己看法,他通晓文史,对甲骨文、金文都有很深入的研究。郭沫若也很赞同发掘现场专家的意见,认为那就是“邵滑剑”。

但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唐兰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钺王”后面的两个字是“鸠浅”,在古越语中,“鸠浅”和“勾践”的发音一致,是通假字。因此,他认定,这把宝剑的主人是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的名气比邵滑可大多了,所以,唐兰的这个结论很快就引起大家的关注,最终,专家同行们认同了唐兰的结论,于是,“越王勾践剑”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此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历经两千四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历史文化价值很高,此剑被当世之人誉为“天下第一剑”,现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