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帝给他足够的机会,明朝也许就不会被李自成灭亡,可惜了

如果崇祯帝给他足够的机会,明朝也许就不会被李自成灭亡,可惜了

说到明朝的灭亡,有些人会归结于明朝气数已尽,因为崇祯的个勤政的皇帝,一生兢兢业业,可明朝还是灭亡了;有些人会认为是崇祯帝自己把明朝玩完的,因为崇祯帝生性多疑,滥杀大臣,虽然努力,可是越努力把事情搞得越遭;也有些人会认为明朝灭亡于那些贪婪的文武百官,这些人不想家国大义,只想靠着明朝这条船谋取私利;等等。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在明朝末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英勇而且优秀的将领,比如: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史可法、李定国等。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叫做孙传庭。在《明史》中,有这么一句话“传庭死,而明亡矣”。

说明孙传庭如果不死,那明朝也许就不会灭亡了。

至于孙传庭之死,在很大程度上跟崇祯有关,因为崇祯不信任他,不愿给他足够的机会去建功立业,反而将他关入大牢之中,再次启用之后,也是处处掣肘。

明朝末年爆发农民大起义,高迎祥自封为闯王,组织农民军,发动起义,而影响最深的便是陕西一带。

1636年,孙传庭主动请缨前往陕西,剿灭农民军。他在陕西亲自组织训练了一支军队,号称秦军,也称陕军。这一只部队在孙传庭手中,成为了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王牌。

这一年,闯王高迎祥从湖广北上,准备杀回陕西,却被孙传庭率领的秦军阻挡在子午谷。双方大战了四天四夜,最终以孙传庭的胜利而告终。高迎祥被俘虏,送往北京处死,而他的外甥李自成接管了他的残兵败将,成了新的闯王。

1637年,杨嗣昌奉命成为剿灭起义军的大元帅,他制定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把各路起义军分割开来,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在这一战略执行过程中,孙传庭兵分五路于杨家岭、黄龙山一带包围过天星、混天星的起义军,捕杀两千余人;之后又在深沟峡谷设伏,再次大败起义军;后面在潼关以南与洪承畴一起伏击李自成,这一场战役全歼李自成的部队,李自成仅仅带着17人逃离战场。

就在形势一片大好,李自成即将被剿灭的时候,清军打到边关了,孙传庭被征召回京,而这也成他悲剧的开始。

清军入关,是战是和,崇祯帝摇摆不定。兵部尚书杨嗣昌认为“攘外必先安内”,所以主和,但是孙传庭却是主战派。

正因如此,杨嗣昌在崇祯面前拼命诋毁孙传庭。崇祯是个多疑的人,他不会真的信任手下的官员。随便一点风吹草动,都可以变成他怀疑的理由,于是他下旨不准孙传庭入朝觐见。不仅如此,杨嗣昌还要把他的秦军留下来抵御清兵。孙传庭虽然坚持拒绝,无奈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反倒把自己气得半死。

第二年,崇祯帝要把孙传庭调到山东、河南一带主持军务,孙传庭打算跟崇祯好好聊聊,却因杨嗣昌的百般阻挠而失败,他索性称病不出。于是,杨嗣昌再一次在崇祯面前诋毁孙传庭,说他抗旨不遵。崇祯一气之下,直接把孙传庭打入天牢。

清兵扣关的时候,杨嗣昌、孙传庭、洪承畴都被召回京城。杨嗣昌坐镇北京、洪承畴被派往边关、孙传庭闲赋在家。

而远在陕西的李自成趁此机会又慢慢地发展壮大了起来,尤其是孙传庭被下狱后,很多秦军士兵对朝廷感到失望,纷纷跑回陕西加入了李自成的军队。孙传庭训练出来的无敌铁军就这样分崩离析。

阔别陕西三年后,孙传庭被崇祯从天牢中放出,后来派他回陕西剿灭起义军。只是和三年前相比,形势已经发生逆转,再加上他的秦军已经不再了,虽然他也打赢了几场战役,可惜已经无力回天了。

1643年,崇祯帝要求修整中的孙传庭主动出击,孙传庭被逼无奈,只好带着10万士卒出征。这十万人几乎算是明朝最后的精锐了。可惜的是,势单力孤的孙传庭被李自成打败,一日内被追杀四百余里。最后,在渭南撤退的途中战死沙场。

崇祯帝以为他诈死潜逃,连他的身后事都没管。

如果崇祯当初不把他调回京城,让他继续镇守陕西,李自成也许早就被孙传庭灭了;如果崇祯不听从杨嗣昌的诽谤,而将他下狱,还夺走他的秦军,李自成也不会得到三年的时间发展壮大,明军和起义军的形势也不会发生逆转;如果崇祯不逼迫孙传庭出战,给他点时间,让他修整和发展军队,明军和起义军之间的胜负还未可知。

可惜的是,这些机会,崇祯都没给,他不但害死了孙传庭,也使得李自成最后有机会挥师入尽,彻底覆灭大明王朝,崇祯在一篇绝望之中在煤山自缢而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