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分类:浅谈“七言绝句”

传统格律诗只有四种句式,这四种句式称为律句。所有的格律诗都是由这四种句式以不同的顺序排列组合出来的。七言的四种句式是将五言的每一句前都加上两字,成为每句七个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一种句式称平仄脚,第二种句式称仄平脚,第三种句式称仄仄脚,第四种句式称平平脚。这四种句式排列组合,就构成七言绝句的两类四类格式。

1、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诗:

马嵬坡

[ 唐 ] 郑畋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又何人?

这首诗语句通俗,但含有许多典故,如若不明典故,是很难理解诗意的。

“马嵬坡”用玄宗意思杨贵妃。“云雨”,该典故出自宋玉《高唐赋 · 序》,后世因用“云雨”指男女欢会,本诗中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恩爱之情。

“景阳宫井”,景阳宫在台城内,据记载,隋兵攻入台城时,陈后主与其宠妃张丽华等人景阳宫井中躲避,后来为隋兵所获。

在马嵬坡凭吊的诗很多,很责备杨贵妃祸国的,有批评唐玄宗无情义的,也有同期杨贵妃的。郑畋的这首《马嵬坡》却不因袭陈说,自出机杼,表现了作者作为政治家的不同的视角和眼光。

六军哗变,玄宗回马掩面,只得将杨贵妃赐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愈益难忘。虽然唐玄宗承受了感情上的伤痛,但他避免了重蹈覆辙的错误,到底是圣明之举。

这首诗摆脱了许多马嵬坡的单从感情方面进行批判的窠臼,而认为将感情置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之下是明智的,因而后人以为作者有宰辅之器。

2、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诗:

宫词

[ 唐 ] 顾况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

宫词是写宫女生活的,而且一般是写其怨情的。这首诗没有标明“怨”字,似乎与“怨”无关,但细细品味却可以体会到作者的韵外之音。

“玉楼”两句是说,高到半天的玉楼上笙歌四起,宫女嫔妃们欢快的说笑声随风传来。宫中如此豪华气派,宫中人是否都在欢快地说笑呢?

“月殿”两句是说眼看明月的银辉照着殿庭,耳听着滴漏计时的滴答声。卷起水晶一样的珠帘,遥望窗外银河正横亘在秋天的夜空。

作为一个宫女,在笙歌四起,嫔妃笑语的时候,她独自一个人看着月光映照着宫殿,听着象征青春流逝的滴漏的声音;卷起珠帘,看见将牛郎与织女搁在两边的星河,他能不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吗?她也许曾是一个受宠者,但现在新得受宠者已经代替了她的位置。

宫中的豪华与热闹越发反映 出被冷落者的伶仃孤苦,反衬出失宠者的深深的怨情,这里诗人虽没有点缀这个“怨”字,但字里行间中流露着这个“怨”字。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将一份幽怨哀婉之情在一种轻淡的氛围中烘托了出来。

3、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诗:

夜上受降成闻笛

[ 唐 ]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成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成在初唐时有十分显赫的经历,然而时至中唐,国力衰微,边乱不息,长期戍守在这里的将士也不再有初唐、盛唐时的自信,相反,厌战情绪笼罩着他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诗人带着沉重的心情,在深秋的一个月夜,登楼远眺,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诗。

一、二句写诗人登楼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月光照着受降城高矗的烽火台,连同它脚下的茫茫大漠。这月光有如霜一般的清冷,给漫无边际的沙地也染上一层清冷的色彩。

三、四句承前两句,写在一片岑寂,不知从何处传来的芦管的吹奏声,这随风而至、时断时续的乐音,竟然吹动了所有人的思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包含了凝重、深长的意味,“尽”字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如果不是征人的思乡之心急切,如果不是证人彻夜难眠,这乐音怎能扰动他们鏖战后的沉酣呢?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景,第三句写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全诗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融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4、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诗:

乌衣巷

[ 唐 ]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是一首怀古诗。前两句写景,“朱雀桥”“乌衣巷”,昔日繁华之地,只今唯余野花闲草,夕阳斜照。后两句写情,依然是今昔对比,依然是轻描淡写,道出了人事代非。诗人不直写物是人非,而是以燕归旧巢为喻,含蓄隽水,耐人寻味,深受后人推崇。

诗的妙处在于,只写普通景物,没有一字感叹,却深刻地表现出那种沧海桑田的兴衰之感。这就是诗论所谓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这首诗格律整齐,第一句第一字“朱”、第三句第一字“旧”与第三字“王”、第四句第一字“飞”有所调整,都是可平可仄之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