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廉政建设,缘何施行不到两年就半途而废?

曹操在打败袁绍父子、平定冀州后,也曾一度想要推行廉政建设。

建安十三年六月,东汉朝廷撤除三公,重新设置丞相、御史大夫之职。

曹操当时大权独揽,当然是丞相的不二人选。曹操当上丞相后,大量起用冀州人士,任冀州别驾、从事崔琰为丞相西曹掾,司空东曹掾陈留人毛玠为丞相东曹掾,元城县县令河内人司马朗为主簿,司马懿为文学掾,冀州主簿卢毓为法曹议令史。

崔琰与毛玠共同负责朝廷官员的选拔和任免事务,他们所选用的都是清廉正直、敦厚务实、谦虚和睦的人才或长者,排斥只会空谈的浮华虚伪之人和压抑结党营私的小人,那些虽然名望很高,但品行不佳的人,也始终不能获得任用。

因此,天下的士大夫无不以清廉的节操来勉励自己,即便是高官庞臣,车辆、衣服的形式,也不敢超越制度,甚至有高级官员在家里还蓬头垢面,穿着破烂的衣服,文武官员入府办公,虽然穿着朝服,但回家时却连一个赶车的仆役都没有,要么自己独自乘坐柴车回去,要么徒步走回去。

在曹操的支持下,在崔琰和毛玠等人的推动下,身居高位的官员们都如此廉洁,民间风俗也随之改变,变得更加淳朴清正了。曹操听闻后很是高兴,以为自己的廉政建设颇有成效,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像这样任用人才,使天下人都自我控制,我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但曹操似乎是高兴得太早了。

因为如果只以崔琰、毛玠的选人、用人标准来衡量人才,许多有真才实学但言行不检点或桀傲不驯的人才就会被错漏过去。另外,有些人为了能够得到提拔,就会投机取巧,以迎合崔琰、毛玠,讨好讨好曹操。

当时的名士孔融便对崔琰、毛玠的选用人才不屑一顾。曹操发布禁酒令,孔融就嘲笑说:“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锺,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后来孔融虽被免官,居家失势,但仍然宾客日满其门,爱才乐酒,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孔融的牢骚与不满,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士大夫对崔琰、毛玠提倡以清廉作为选用人才的唯一标准的不满。

因此,在赤壁大败后,时任丞相掾的和洽就向曹操说:“天下之人,材德各殊,不可以一节取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格物,所失或多。今朝廷之议,吏有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至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飧以入官寺。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涂,勉而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陷伪矣。”

和洽,字阳士,汝南西平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汉末被举为孝廉,初时投刘表,曹操夺取荆州,拜和洽为丞相掾属,曹操被封为魏王,拜和洽为侍中,力谏曹操免毛玠罪。曹丕代汉为魏文帝,拜和洽为光禄勋,封安成亭侯,明帝时进封为西城乡侯,转官为太常。和洽一生为官清贫俭约,以至要靠变卖田宅以自给,死后谥号简侯。

上述和洽对曹操说的话,大概有三个意思:

一、认为选用人才的标准不能太过单一。他说,天下人的才干和品德各不相同,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选拔人才。以过分的节俭朴素来约束自己是可以的,但用这标准来限制别人,或许就会出现许多失误。

二、指出以崔琰、毛玠的标准选用人才而导致的怪现象。和洽对曹操说,如今朝廷上的舆论是官吏中穿新衣服,乘好车的人,就被称为不清廉;而不修饰仪表,穿破旧衣服的人,则被赞为廉洁。致使士大夫故意弄脏自己的衣裳,收藏起车子、服饰。朝廷各部门的高级官员,有的还自己携着饭罐,到官府上班。

三、提出解决之道。他说,树立榜样以供人仿效,最好采用中庸之道,这样才能坚持下去。如今一概提倡这些使人难以忍受的行为,用它来约束各阶层的人士,勉强施行,必然会疲惫不堪。古人的教化,只是务求通达人情;凡是偏激怪异的行为,则会包藏虚伪。

总之,无论做什么事情,往往都过犹不及。某种形式,某件事情,其初衷或许是好的,但如果走极端,就会出现负面效果。

和洽的这一番话,使曹操幡然醒悟。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令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的这条命令,实际上是宣布中止崔琰、毛玠所主持的选人工作,废除了施行不到两年的廉政建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