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红桥区这条街,曾是妈祖的娘家,乾隆皇帝来过这里

天津是一座依靠漕运、海运兴起的城市,素有七十二沽之说,老百姓对“水”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而天津市区最早的人口聚集地,就在丁字沽、西沽等地出现,所以说红桥区可以算是天津城市发展的源头。

在古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难免遇到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尤其是天津这种靠海、靠河的城市,居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风险更大。但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村落中的人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于是只能求助于神灵保佑,所以在古代,天津村子里大大小小的庙宇非常多,我们在之前讲韦驮庙大街时,曾看过清道光《津门保甲图说》中的图片,当时仅老城厢西部一带,各类庙宇就有几十个,此文要讲的地名故事,就和城西的一处寺庙有关,它就是如意庵大街。

如意庵,天津人常说成如意nan,而且后面还要加个儿化音,我小时候就住在此处附近,常听到这个地名,受到长辈的影响,所以至今也我没改过来叫法。

如果要讲如意庵,不得不提的另一个地方,就是今天古文化街里的天后宫,也是咱天津的民俗博物馆。如意庵和天后宫这两个地方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天后宫里的娘娘,名为林默娘,她是福建莆田县一位渔家女子,擅长游泳,能乘席渡海,为人治病,时常救助海上遇险的船只渔民,所以被百姓尊称为“神女”。

自清康熙朝以来,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也就是娘娘生日这一天,就要由各种“花会”把娘娘送回娘家,称为“娘娘出巡”(花会是一种传统民俗活动,表演形式有很多)。天后娘娘的祖籍是福建,所以百姓就把娘娘送至闽粤会馆(当时在北城根),但闽粤会馆一带街道窄小,不能容纳护送的人群,于是就改设在了如意庵。如意庵里塑有娘娘父母的塑像,自三月二十三起,娘娘要在如意庵住上三天再由花会护送回宮,叫做“送驾回宫”。

老天津人知道,娘娘会又叫“皇会”,这是因为在清乾隆三十七(1773),乾隆皇帝驾临天津,正巧碰上娘娘会,看过表演之后,乾隆挺喜欢,于是赏给了承办人黄马褂和会旗,从此娘娘会改称“皇会”。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清代的《天后宫过会图》画册,一共有89幅画,并且有详细的文字说明,真实地描述了天津娘娘会的场面。

清光绪二十年(1894)的一次皇会过程中,香蜡烧纸不慎引燃了案前幔幕,引起了一场大火,场面十分混乱,有人趁机偷走了娘娘塑像的头部,虽重金悬赏,但最终也未找到,只能重新给娘娘配置了一个楠木头。但从此以后,之前每年都要举办的皇会暂停,如意庵也就逐渐衰落了。

【该内容通过维权骑士士值品牌馆授权发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