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五年十二月,关中发生了一件震动三辅的大事

建武五年十二月,关中发生了一件震动三辅的大事。长安令因贪赃枉法、鱼肉百姓而犯法,被冯异按律处死。本来,按照刘秀赋予他“专断关中”之权,他虽是先斩后奏,却也完全合理合法。这本是一件正常的政务处理,却给朝廷中的一些无所事事之人提供了口实。有人马上飞书弹:“冯异在关中专横跋扈,独断专行,未经朝廷允许就先斩后奏,擅杀长安令,心怀不轨!”有人甚至还给冯异栽赃,说冯异在关中一带深得民望,关中百姓都称他为“咸阳王”。群臣纷纷上奏,群起而攻之,都说应将冯异召回京师治罪,从严惩处!弹劾冯异的奏章送到刘秀御案上,堆积如山。

“擅杀官员,私取民心,企图谋反”,这个罪名可真是不轻啊!如果成立的话,轻则冯异以前的功劳一笔勾销,丢官罢职;重则还会落得一个身首异处、满门抄斩的悲惨下场!幸运的是,端坐在洛阳朝廷御座上的主人是刘秀,而不是秦二世胡亥。别人不了解冯异,刘秀却对他是再了解不过了。根据冯异过去的表现,他宁可相信吴汉为首的满朝文武统统谋反,也不肯相信冯异会谋反那么谨慎敦厚的一个老实人,可能吗?他看着奏章,越看越气愤,火冒三丈:“胡说八道!简直是侮蔑!一派胡言!”他真想让人一把火把这些奏章全部烧掉。不过,刘秀一想这么多的人都来弹劾冯异,心中却又犯了难。本来,刘秀原想依照冯异的功劳,朝中很多大臣都会为他辩解几句,如果有人出头为他说几句好话,自己再解释几句,这事也就过去了。

可是,满朝文武,以大司马吴汉、大司徒侯霸、大司空宋弘为首,甚至包括冯异的同乡期、王霸、祭遵在内,竟然没有一个人出头为他辩护对此,刘秀深感吃惊。他在心中埋怨:“冯异!你是怎么搞的?你的人缘怎么就这么差?居然没有一个替你出头说句好话?”很快,他就明白了:吴汉等人之所以保持沉默,主要是想看冯异的笑话!吴汉不点头,谁敢吱声?无奈之下,刘秀为了平息众怒,只好向群臣宣布:“冯异的问题,朕要派使者去长安调查!”为了给大家一个说法,他专程派一位与冯异从无瓜葛的大臣宋嵩为使者,西入长安去见冯异。宋嵩临行前,刘秀给了他一包装得鼓鼓囊囊的东西,又专门对他做了叮嘱交代。

宋嵩到了长安,冯异大惊。在问明了来意之后,冯异跪下向宋嵩请罪,一一诉说了这几年他在长安的情况,并解释了斩杀长安县令的前因后果。宋嵩是一位心怀正义的忠臣,他在到关中的路上,看到这里百姓安居乐业,与几年前简直有天壤之别,此刻,又听了冯异的诉说,立刻相信了他的话。宋嵩急忙离席,亲手将冯异扶起,笑着对冯异说:“冯大将军,快快请起!”然后转身拿出一大包东西,递给冯异:“大将军,这是圣上临行之前让下官交给您的,请大将军过目!”冯异打开包裹,发现里面装的竟然全是弹劾他的奏章。再看看署名,居然还有当年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看了这些,冯异呆若木鸡,冷汗直冒。

惊魂稍定之后,冯异觉得刘秀既然把这些送给自己看,显然对自己还没有丧失信任。他又寻思,自己一向小心谨慎,奉公守法,从无“犯罪前科”,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再加上自己多年追随刘秀,又是患难与共的老臣,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冯异给刘秀上奏,极力为自己分辨:“臣本是一介书生,适逢陛下受命于天,提剑而起,率领群雄,举行着再兴汉室的伟大事业。能跟着圣上,备位于行伍之中,小臣真是三生有幸!承蒙圣上不弃,施以恩德,拜臣大将,封臣侯爵。圣上对臣之恩,比天高比地厚。臣为报圣上的知遇之恩,在关中独当一面以来,一直努力为朝廷分忧,从无懈怠。臣所立之微功,其实都是圣上运筹帷幄之结果,臣不过是具体经手而已。如此高明之谋略,岂是如臣这般愚昧之人能够想到的呢?”

在这里,冯异把自己在西边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归功于朝廷,归功于刘秀的英明领导,几乎将自己的功劳抹杀得一干二净,显然有些拍马屁之嫌。但是,冯异为了向刘秀表示忠心,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也顾不得许多了。在君尊臣卑、等级森严的时代,这也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过,冯异在奏章的最后,还是坚决否认自已有异志,他激愤地写道:“臣以遭遇,托身圣明,在倾危混淆之中,尚不敢过差,而况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测乎?”对于冯异的表白,刘秀下诏回答:“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就这样,一场弥天大祸,在这一问一答之间,暂时平息了。但是,冯异还是觉得隐隐约约有些不安,总是担心有人会在背后放冷箭加害。自己长期不回洛阳朝见皇帝,肯定还会有人说闲话。在送走了宋嵩之后,冯异决定:近期还是回洛阳一趟,去拜渴一下三年没有谋面的刘秀。好了,今天和大家聊到这里,喜欢这方面题材的朋友可以和我交流一下,我们下期再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