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与巴基斯坦为何一直死磕?

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交恶,势不两立,冲突不断。从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基本没消停,两国发生过三次大规模战争。细读历史可以发现,印巴交恶是有很深历史根源的。

第一,宗教矛盾是主因。原来印度就是一个印度教为主的国家。到了中世纪时期,由于穆斯林从中东侵入印度西北地域,先后建起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等伊斯兰国家。后来,为征服整个南亚次大陆,这些伊斯兰国家征战南部地域的印度教小国家,而以印度教为主的国家为保住印度文化,坚决抑制和赶走穆斯林。这样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就结下了难解的矛盾,因此整个中世纪,印度暴力冲突不断,血腥味十足。

到了1885年,以争取印度独立为目标的印度国民大会党创立。当初国大党中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和谐相处,初心一致的,都在努力为印度独立而奋斗。但随着国大党中的印度教势力不断强大,引起了占少数穆斯林的警觉,担心这样发发展下去,自己的影响力将日益萎缩,最终会被边缘化。为此在1906年国大党的穆斯林自行建立了全印穆斯林联盟。尽管由一党变成了两党,但起初两党还是能在为争取印度独立的框架内一致对外的。

到了1920年,这种一致对外的局面发生了改变。原因是圣雄甘地在国大党推行非暴力运动,主张抗争者必须穿戴印度传统服饰,只用印度语不讲英语,倡导信仰精神和虔诚。这引起了当时全印穆斯林联盟主席穆罕默德•阿里•真纳的反感和不安,因为甘地的做法是典型印度民族主义的暴露,将使国大党印度教化。因此,真纳开始不再信任国大党,他觉察到一旦印度独立,穆斯林将毫无地位,甚至会遭到印度教徒的迫害。所以,全印穆斯林联盟开始转向支持巴基斯坦独立,主张印度与巴基斯坦分治。

第二,英国的“蒙巴顿方案”是祸根。在1947年6月,英国驻印度的最后一任总督路易斯·蒙巴顿,对印度次大陆提出“分而治之”的“蒙巴顿方案”出炉。就是将印度次大陆分为印度教徒的阿三、伊斯兰教徒的巴铁和王公土邦。规定各王公土邦可自愿选择加入上述两个国家,或继续保持同英国关系。这样就导致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两大教派政党,围绕国家是统一还是分治,以及争夺各王公土邦发生了严重冲突,两大教派间爆发了大规模仇杀事件,也导致克什米尔争端的发生。

克什米尔地区,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克什米尔问题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18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印度次大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1947年6月,“蒙巴顿方案”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区。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在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行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所以,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1947年10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7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了停火线。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政府。

第三,三次印巴战争是矛盾加剧的催化剂。第一次印巴战争,是1948年到1949年因为克什米尔归属问题而起。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大约2/3克什米尔的土地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土地的剩余部分和剩余人口。第二次印巴战争,发生在1965年到1966年,还是因为克什米尔问题。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承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采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互不干涉内政的义务。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于1971年初,是印度借东巴基斯坦就是现在的孟加拉国发生动乱之机,发动的突然袭击。巴基斯坦毫无准备,受到重创,导致了东巴基斯坦的独立,成立了孟加拉国。

这就是印巴两国的仇恨愈来愈深的原因,也是双方在任何一个领域或层面都要死磕的因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