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身边 | 炊烟,墨香

墨黑纸白,一个看似单调的黑白世界却因为书法的玄妙而变得多姿多彩:雄秀如王右军的《兰亭序》,磅礴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书法,这门将造型符号与笔墨韵律完美结合的艺术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里的一颗明珠,在流经吴越人家时,另生一种墨香,生长出了海上书法这股新枝。这让争分夺秒的上海不仅有袅袅的金融炊烟,还有缕缕的文化墨香。

作为中国书法在江南的文脉延续,海上书法见证了中国书法的书风流变。西晋至清代“尊碑抑帖”之前,帖学曾是海上书法的主流。西晋陆衡士的《平复帖》享有着“祖帖”、“皇帖”、“墨皇”的美誉,展示了中国书法由隶入草、由章草向今草的过渡。明代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书法群体是“明代书法史上第一个地域书派”,影响了中国书坛长达三百年。清末民初,海上书法一改尊帖为尊碑,风格特征上偏向于博大雄强。新中国成立后,以沈尹默为代表的书家群体中兴帖学,着力于探索“二王”帖派书法的奥妙及其科学笔法。

海上书法不仅孕育了西晋陆机、明代董其昌、清代张照、当代白蕉等海上书家,还吸引了宋代米芾、元代赵孟頫、杨维桢等书家往来或寓居松江,课徒授业,唱酬雅集。开埠后的上海以其特有的生态环境吸引和培育了吴昌硕、弘一法师等大江南北书家,造就了辉煌的海派书法。2016年,中国书法大家周慧珺的从艺60周年书法作品展成沪上一大文化盛事,书法爱好者欣然前往。(李君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