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诸子百家之莠垢,秦始皇焚书被误读千年

后世很多人一提及秦始皇,便想到“焚书坑儒”,并将其当作秦始皇残暴,毁坏历史文化的依据,为正视听,探求原历史真貌,本文将简述“焚书坑儒”史实原委。

关于“焚书”,《史记》的描述是:始皇三十四年生日那天,他在咸阳宫摆设酒宴,七十位博士颂祝寿辞。《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说“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也就是说,秦朝的博士制度承沿战国传统,他们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参加国家大政的商讨会议。

在酒宴上,分管教育的博士周青臣,首先致辞称颂了秦始皇的功勋。他回顾了秦国过去“地不过千里”,称颂秦始皇“平定海内,设立郡县,放逐蛮夷,人民得以安生乐业,永无战斗之患,功德巍巍,自古帝王皆不能及”。秦始皇听后很高兴。但博士齐人淳于越却认为这是谄媚之词,并以古为例,认为分封制好,提出凡事应师法古人才能长久。

公开以古非今,而且否定已经实行的郡县制,淳于越的胆子不可谓不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彼时博士们可以各抒己见,言论还是有一定自由的。更让人惊奇的是秦始皇的反应,《史记》的记载是“始皇下其议”,让大家再讨论讨论。

几日后,丞相李斯以淳于越食古不化、攻击新制的理由,上书《焚书令》,称“从前诸侯并起纷争,才大量招揽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家就应该致力于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刑禁”。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下,当时烧诗,书和百家语,还有民间私藏的诸侯史记,除此之外算卦的书,医疗的书,种植业的书,还有先秦的诸子著作这些都不烧。

李斯的上书,始皇的批阅是“制曰:可。”但不是“诏曰:可。“通常来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而“诏曰”则是要诏告天下。这个颇为中性的批示,既肯定了李斯的忠心,但也暗示了焚书的范围和程度。

而从汉朝建立后并没有出现典籍奇缺(除了秦国文书),需要官方复刻、抢救的现象来看,从今天在湖北出土的秦简看,秦朝时应该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焚书事件。《剑桥中国秦汉史》也认为,秦朝“焚书所引起的实际损失,远没有想像的那样严重”,更多的是毁于战乱。

这也就意味着李斯听懂了秦始皇的弦外之音,并没有在全国下令焚书,即便有,也只是在国都咸阳小规模进行的,而且要注意的是博士官署保留的大量书籍并没有被毁。此外,淳于越本人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焚书坑儒”实是秦始皇灭六国后为统一思想、保护神传正统文化、正道修炼而采取之两项重大措施。秋战国时,神安排道、儒初传,因相生相克之理,必然出现鱼目混珠、正邪同在的局面。在世间就是后世所称“诸子百家”之时代。此时诸侯纷争,战乱不断,思想文化却是空前活跃,各种思想流派、学术团体纷纷出世。仅从学派来讲,就有所谓“九流十家”。其中有神派遣的开启文化、丰富人类思想内涵者,亦有人世间极力破坏神传文化者,良莠混杂,真假难辨。

秦始皇虽然武力征服了六国,仁慈所致,并未赶尽杀绝,六国中妄图恢复过去势力者大有人在。利用思想、文化干扰,欺诈、行骗、诋毁新政、干扰正道,以至复辟,则是秦始皇面临之严峻考验。保护正统文化、统一原六国民众文化规范势在必行。

从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秦始皇对儒生的大度和宽容,看到的是他的才智超群,看到的是他对全局的认真审视、对文化的传承负责的态度,以及其高超的处理艺术。这样的秦始皇的身上,闪耀的是夺目的人格魅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